州城自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建城以来,见证宋、元、明、清四朝,历为府、路、州、县治所,曾建造了不少建筑名胜,这些名胜古建,依城傍水,风格独具,遍布城间,蔚蔚壮观。为方便大家研究了解,最近笔者查阅历代《东平州志》、《东平县志》等有关史料,对州城历史上的古迹建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整理,现总结如下。因笔者水平有限,本文内容或有疏漏、错误,希有识之士正之。
龟城
  宋咸平三年州守姚妶始建州城,城墙方圆8公里,与山西平遥古城6.15公里,河北永年广府古城4.5公里相较,城池规模都广。城状如龟,头南尾北,四足对称,故称龟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知州沈维基时易土城为砖城,因城“西面一隅多旷地及污池苇荡”,遂将“西面城墙基址撙进缩短二里三分有余”,城墙周长缩为6.8公里,西城门减而为一,城门减为5座,由沈维基题写门额,分别为:龙虎(大东门)、瞻岱(小东门)、望鲁(南门)、拱极(北门)、秩成(西门),取名厚重大气,寓意深刻,气势非凡。城门外均有月城门(又称瓮城门),城门上皆有城门楼,城门楼一侧有马道,另城上有券台十个,角台六个,炮台一个。城门洞里,竖着两扇高大的铁皮城门,每扇城门外边排列着八十一颗饽饽钉,个个拳头大小,九九成列。城门外沿有石闸槽为拦水坝,作防水之用。大东门正南约500米处的城墙上建有文昌阁,俗称魁星楼,康熙年间举人孟象岩捐建,高耸入云,壮丽雄伟。北门城楼上原有“玄武老爷”,是青铜法身,北方太阴之神,身有鳞甲,旧时人们常抬着祈雨。南门外水井两眼对称,为龟(城)的眼睛;北门里有水井一眼,是它的屁腚眼;南门至北门五里长街中部街心水井一眼,是它的肚脐;州署建于城中心偏左,是它的心脏;州署西侧有个“8”字形水坑,中间架有石桥,是它的膀胱;城内大小五十条街道,七十二个胡同,是它的血管和经络,城中水面广阔,是它的血液,诸多生物,是它的细胞。

  社稷坛。在西门外,建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为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社稷是土地之神。社,五土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士,象征国土。稷,五土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为农业之神。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门外,《大清会典》规定,各省府州县,风云雷雨山川与城隍之神,共祭一坛。
  先农坛。在东门外,雍正四年建,为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
  郡厉坛。在北门外,后因东平降为散州,改称邑厉坛(《大清会典》规定,州称郡厉,县称邑厉)。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官府举行祭坛仪式,祈求一境平安。
官廨
  州署。旧称“衙门”,作为政治中心,居城中央,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太守姚铉所建,宋为郓州东平府治,金元时为山东西路总管治。齐帝刘豫改称州城为“东京”,作为国都,还增修了宫殿,虽几经战乱废毁,但由于历代州守的修葺重建,至清道光“基址规模宏敞如旧”。当时的州署,大门三间,外有照墙,南有仪门及东、西角门,仪门外东侧有土地祠三间,祠南建有监狱,有房屋十一间。州署内由南至北,共有六堂,内有班房、耳房、书房、厢房等各类房舍100余间。其中三堂东侧建有慎余堂,左侧建有爱吾庐,皆为沈维基建,时轩牕旷朗,叠石甃池,为公余憩息之用。六堂后,有介福楼,为康熙三十年知州赵廷嘉所建。州署志书称“壮万众之观瞻”,后毁于火灾。
  东平所掌印千总署。址在州治东南,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建,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重建。民国时期,稍加修葺,作为县党部和县农会的办公地点。建国后作为县公安局驻地。现尚存一幢三层三间砖楼。
  另在城内还有历朝历代所建同知署、通判署、察院行台、后察院、布政分司、按察分司、分守道行署、阴阳学、医学等官廨。
学校
  文庙。古代郡县立学,必先立文庙。东平文庙,始建于宋仁宗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初在城内西南角,到了元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改建于州署东北,周围数里,规模宏敞。其后500年间,历任郡守、总管、知州屡加增修,大者20余次,至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东平知州周云凤组织重修后,作为儒学、官学、庙学、学宫的文庙,“闳垲壮丽,名因实创”。时文庙基址东西宽70米,南北长240米。其主要建筑物有:大成殿五间、东西庑四十六间、大成门三间、棂星门三间、泮池桥、东西牌楼三座、照壁一座。另有崇圣祠三间、启圣祠三间、文昌祠三间、文昌先代祠三间、名宦祠三间、乡贤祠三间、明伦堂、杏坛、辨志堂、御制敬一碑亭、御用手诏碑亭、射圃亭、学仓、内外号房等。作为“人才所从出”的学校,文庙的功不可没。据统计,隋唐至清末,东平人考中进士的共70人,另武进士7人。举人,仅明朝清代计219人,另武举84人。五贡,明清两代共437人,较有影响的有:梁灏、梁固、赵沨、霍希贤、王祯、高文秀、王宪、武之大、蒋作锦,另郭茂倩、钱乙、孙奭等也都曾是东平儒学生员。作为官学,历代名人司马光,蔡京、辛弃疾、严实、元好问、欧阳修、苏轼、曾巩、赵构、石介等在此留下足迹。只可惜,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夏历四月初三,一场大火将“轮奂之观,甲于齐鲁”的东平文庙大部焚毁。9年后,在此改建了县立中学,庙学遂废。
  龙山书院。龙山书院始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3年),址在府治东三十公里处龙山。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东平知州普尔泰重修书院,并将书院移建于州城牌坊街路西马公祠旧址。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又移建于书院街路北(今东平一中校址),规模宏敞,有讲堂、斋室、伙房、宿舍、办公房、藏书阁等房舍百余间。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又在书院东侧新建试院(亦称考棚)、堂室、号舍50余间,为童试(考秀才)场所。书院人才辈出,仅清道光年间,东平就考中了31名贡生,12名举人,3名进士。清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废科举兴学堂,将书院改为东平第一高等小学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早年曾在书院读书。1957年7月在书院改建东平县第一中学。
                   (侯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