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龙山书院始建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历经元、明、清三代,计600余载,可谓名师汇聚地,桃李满天下。著名学者傅斯年之父曾任龙山书院山长,与东平有不解之缘,特别是傅斯年父子与龙山书院生员、曾任中华民国参议员的东平人侯延爽的交往被传为佳话。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傅斯年于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时陈独秀办《新青年》杂志,他主持《新潮》杂志,共同提倡新文化运动,后到欧洲留学。回国后,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逝于台湾。傅斯年曾在蒋介石面前弹劾过孔祥熙、宋子文,被人称为“傅大炮”。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治学观点影响深远。
  傅斯年出身于山东聊城东昌府的一个名门望族,其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第一状元,其曾祖傅继勋曾任安徽布政使,是清朝名臣李鸿章、丁宝桢的老师。他出生不久,就赶上废科举、办学堂的“清末新政”。但由于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所谓新式学堂仍然是以传统的读经为主。正在这时,一个名叫侯延爽的东平人改变了傅斯年的命运。侯延爽是傅斯年的父亲——东平龙山书院山长傅旭安的学生。
  傅旭安出任龙山书院山长以前,有一次在东昌府街上闲逛,步入一家商店,此店顾客不多,冷冷清清,一位青年学徒正在那里专心读书。傅旭安上前一看,此人眉清目秀,谈吐文雅,便与之闲聊了一会,知其姓侯,名延爽,字雪舫,是东平县大羊村人,因家境贫寒,奉后母之命来聊城这家商店当学徒。他酷爱读书,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刻苦自学,学问已有一定功底。交谈之后,傅旭安对侯延爽的境遇深表同情,对他矢志苦学的精神颇为钦佩,从此二人开始来往。
  1899年,傅旭安出任龙山书院山长时,便让侯延爽辞去商店差使,随自己到龙山书院读书,一切费用自己代为解决。侯延爽意外得到这样一个读书的机会,自然更加刻苦自励。苦读了3年,参加光绪壬寅年乡试,得中举人;次年赴京会试,又中进士;经过朝考,被清廷授于刑部主事。清廷选派留学生去日本留学,他又被选中,在日本他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就任哈尔滨中国银行行长兼海关总督。侯延爽是重情义之人,对恩师的提携扶掖之恩铭记在心。他第一次回乡省亲,专去龙山书院拜望恩师,才得知傅旭安先生已经去世,于是他又奔赴聊城看望师母,并亲到恩师墓祭拜。他在傅旭安墓前发誓,以培养恩师的两位公子为己任,决心把斯年、斯岩兄弟二人培养成才,以报恩师当年知遇之情。
  侯延爽年长傅斯年25岁,视傅斯年为子弟。经与傅斯年交谈,发现傅斯年不仅天资甚高,而且已经读了许多书,国学已有了功底,是可造就之才。侯延爽意识到,当时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学兴起,并且代表着时代的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方向,聊城地处偏僻,傅斯年如长期呆在家乡,接触不到新事物,学不到新知识,便有可能耽误学业,影响前程。因此,只资助他一些钱物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于是他产生了带傅斯年去大城市读书的念头。他返京路过天津,同几位朋友——天津《大公报》经理英敛之等人,谈到傅斯年的情况,并把傅斯年写的几篇文章拿出来让几位朋友传阅。大家都很赏识傅斯年的才华,力劝侯延爽把这孩子带到天津来,让他接受新式教育,并愿意提供方便。侯延爽又从天津返回聊城,向傅斯年的祖父和母亲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几位朋友的意见。傅斯年的家人经过考虑和商议,同意了侯延爽的意见。1908年冬,傅斯年离别了故乡,随侯延爽到了天津,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这次转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人生发展的方向。
  侯延爽不仅在经济上全力支持傅斯年,而且在政治、教育等多方面一直关心着他。侯延爽虽然是清末进士和官僚,但思想并不保守。他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思想,不断追求进步,曾积极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1月,他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员,出任哈尔滨中国银行行长兼海关总督。他对国家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向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傅斯年在天津求学期间,侯延爽经常写信给傅斯年,有机会路过天津一定停留,教诲傅斯年要多学新知识,关心国家与社会。傅斯年对侯延爽经济上的支持和政治上的关心终生感念不已,以父执事之,他曾对人感慨万分地说:“我家非侯公无以有今日”。的确,侯延爽在傅斯年人生攀登的道路上构架了一个阶梯。
  追述侯延爽对傅斯年一生为人与处世的影响,远不止将其带出聊城,为其接受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创造了条件那么简单。侯延爽辛亥革命以后回山东工作,长期担任山东省议会议员,从事教育和慈善事业,为人诚挚侠义,他对傅斯年兄弟一直视为子侄和学生,斯年兄弟则“以父执事之”。傅斯年于北京在学读书、出国留学直至回国工作,侯延爽与傅斯年一直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或以书信或当面进行训示和教诲。傅斯年留学期间致信何思源、罗家伦时曾说:“连接家信及雪舫先生信,大加责言。”说明他与侯延爽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傅斯年的同学、同事毛子水在为傅斯年写传时也特别指出:“傅先生幼时文史的根底,除他的祖父外,受到侯先生培养的益处很多。他生平乐于帮助故人的子弟,恐怕侯先生的榜样亦不会没有几分影响的。”傅斯年的品格和作风,应该说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侯延爽的影响。  (徐玉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