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国道、250省道交汇的旧县乡北吉城村村民下午采摘的无公害鸡腿蘑菇,经过分类整理,第二天一早就可以摆到省城超市的货架上。我县的老百姓想去青岛,在家门口就可以坐上“村村通”客车,到车站转车即可到达。油路条条相通,村村相连。我县如今的农村公路变脸了、提速了!
城乡直通车 路越走越宽
路通是基础,车进是目标。与“村村通油路”同时启动的“村村通客车”工程,对我县农民来说,“开门见公路,抬腿上公交”不再是梦。
农村公路是路网的神经末梢,是体现公路“从门到门”运输特点的最后一环。随着济(南)广(州)高速公路东平段建成通车,同穿越我县的济(宁)徐(州)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晋豫鲁铁路,综合运输体系更加完善。按照“路修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要求,县交通运输局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如今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直通车”、“经济车”、“安全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实现。到目前为止,我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线路55条,投入客运班车127辆,制作安装站点牌300个,兴建便民车站7个,通客车率达99.3%。一条条客运班线将城镇乡村串在一起,一辆辆“城乡直通车”载着农民朋友的希望奔向城市。路通车进,搭上“城乡直通车”,当地农民奔小康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经济效益 车流领跑资金流
农村路网的拓展,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更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为农村改革揭开了崭新的一幕。“村村通”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巨大实惠不胜枚举。
“我们这里是鲁西南第一特种动物养殖乡镇,可过去因交通不便,客户进不来,皮毛运不出去,导致价格偏低。现在路修好后,济南、石家庄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价格比以前明显提高,人均增收近3000元。”谈及公路建设对经济的提升作用,老湖镇养殖大户、西三村党支部书记方绪全深有感触。
大羊镇南留屯村,属纯山区,原来村内路面崎岖不平。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该村曾是所在镇重要的核桃生产基地,面积数百亩,而且品质优良,但由于道路不畅,核桃成熟季节不是运不出去,就是毁坏严重,卖不了好价钱。农民群众天天盼着修路。实施“村村通”后,路通了,林果业随之兴盛起来。随着城乡公路的修建,我县农业结构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优势更加突出,规模效益显现出来。
便捷的交通条件,也极大地优化了我县招商引资环境。养殖——服务——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体系已初具雏形。“一村一品”经济已涵盖种植业、建材业、旅游业、运输业等10多个行业,目前已形成了我县建材、商贸、旅游、木材、畜牧、水产等8大产业集群。 (方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