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
  马公祠。又名马谏议祠,为宋朝重臣马伸所建,旧在州城东,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东平知州左宜似重修,迁址于北门里路西,原龙山书院旧基,规模为正殿三间,东西庑、小跨院,祠门东向,后附设农民识字班、蒙养班,又为初级小学,称“马公祠小学”、“西菜园小学分校”。现遗址建起了民居。
  僧忠亲王祠。又称僧王祠、王爷祠、皇华馆,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为表彰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死于王事”而建。祠址在现州城街道中心小学南半部,南北长40米,东西宽45米。主体建筑为前后两个四合院,后院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南屋为过道屋,南屋东、西各有角门,供瞻仰者或祭祀人员出入。前院有大门三间(含东、西耳房)。主体建筑东西各有跨院。民国时期忠王祠作为女子小学校址,西跨院附设幼稚园。东跨院建有后门,出后门往北开辟为学校操场。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为“县立皇华馆小学”、“县立高级抗日小学”,建国后为城关完小校址。“文化大革命”时称“五七战校”(附设初中班)。1983年中、小学分办以后,定名为“关庙街小学”,1998年后为“州城镇中心小学”。祠内建筑物多次翻修,因不合现代化教学条件需要,陆续拆除改建校舍,两庑于1978年,大门于1980年,大殿于1988年先后拆除。至此,忠王全祠遗迹无存。
  城内还曾有刘氏家祠、孟氏家祠、王氏家祠、陈氏家祠、侯氏家祠等五大家祠,各祠皆颇具规模,风格古雅,可惜至今无存。另在州治东北隅,有建于元初的严鲁公祠,有元好问记;建于宋代的王沂公祠,有刘敞记。
牌坊
  古州城内牌坊众多,传说有72架,其中仅南北门大街就有24架。据民国《东平县志》载:东平全境有27架牌坊,州城内有9架。加上桂井子街的父子进士牌坊,共有牌坊10架。
  父子状元坊。为宋代梁灏、梁固父子二状元而建。牌坊的始建年代无从考证,原坊为木质结构,规模较小。后有兖州太守金一凤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重修并改为石坊。原坊为全曲阜石石质、四柱三门式,呈中间高两边低单檐的牌楼形式,高8.5米,宽10米,左右两拱门建筑在高半米,长3.5米的石座上,中门宽3米,门额中题金一凤所书“父子状元”4个大字,两边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石坊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损毁,现在这座石坊是1997年依原坊复建。
龙门连跃坊。位于十里宋街北端,是进入北门后的第一架牌坊,取“步入宋城,龙门连跃”之意。坊主武之大,字连城。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科进士。授长子县知县,累官至山西右参政。据清道光《东平州志》载:万历三十五年为进士武之大建在西门外。原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今坊建于2009年8月。石坊正面匾书“龙门连跃”四个大字,背面横额书“凤诰重颁”,都表示他两次考中了进士,两次当了朝廷命官。
  昇平人瑞坊。位于十里宋街中段西侧,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为百岁老人王文谟而立。坊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牌坊,石材以花岗岩为主,高约6米,宽7米,顺街而立。坊正面主间横匾阴刻“昇平人瑞”四个大字,上款:“乾隆三十二年”;下款两行,文曰:“东平州牧沈维基”、“为百岁寿民王文谟立”。中柱对联阴刻:“仙璈远自云中落,凤诰新从天上颁”。今坊建于2009年8月。
  进士及第坊。位于十里宋街北段,据清乾隆《东平州志》载,牌坊于“明正德甲戌为户部员外郎巩思宪建在旧西门内”,即今大西门街。坊主巩思宪,字廷章,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庚午举人,正德甲戌(1515年)中进士,出任洛阳县知县,历任户部员外。原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今新立起来的牌坊,为易地重建。
  父子进士牌坊。位于十里宋街南段桂井子北侧,为纪念桂井子街明代父子进士刘源清、刘尔牧而建。父亲刘源清,1514年中进士,曾任进贤县知县、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等职,死后诏赠兵部尚书。他的儿子刘尔牧1544年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山西司郎中,去世时年仅43岁。牌坊始建于明朝末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孝义贞节坊。清乾隆4年,为太学生孟叔壮之妻宋氏修建,原址在县政府东栅门东。敕褒节孝坊。清乾隆十七年为儒童王宸游之妻吕氏建在西门外。节炳千秋坊。清乾隆二十七年为儒童林世翊之妻梁氏建在南门里。节孝坊。清乾隆二十一年为武生之妻刘氏建。原址在孟家牌坊街。坊上有联。联曰:“节孝无亏淑德已同圭璧重,伦常有赖崇褒应并日月明”。旌表节孝坊。清乾隆五十九年为王毓伾之妻张氏建,原址在大东门里。
                    (侯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