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汶水汤汤,记录时代发展。青山巍巍,见证沧桑巨变。两年多来,东平县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三步跨”发展战略,在这片激情燃烧的土地上,每天都发生着炫目骄人的变化,以强劲的脉动,创造了跨越发展的“东平现象”。
  本报从今日起,将陆续刊登系列报道,展示辉煌成就,记录发展轨迹,诠释东平精神,敬请垂注。

  大潮起东平,云帆济沧海。
  有一组数据令人心潮澎湃:
  两年来,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市领先,经济总量由2008年全省的93位跃升到2010年的71位。
  两年来,全县共铺开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近300项,投资总规模达400多亿元。
  两年来,实施了总投资达53亿元的八大民生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企业职工工资、干部工资分别是2008年的1.5倍、1.7倍、1.9倍。
  这一连串看似枯燥的数字,写就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巨变,彰显着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凝聚着78万东平人民的汗水。这是“四大计划”结出的累累硕果,也是新时期东平精神的物化。
崛起的期盼
  东平县地处鲁中山区向鲁西南平原倾斜的过渡带上,丘陵、平原、湖洼交错,大体各占其一。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部泰莱山区众多河流的归宿之地。全县14个乡镇、街道,其中库区类7个、山区类4个、平原类3个,有11个乡镇街道濒临东平湖或大清河。
  东平曾因水而兴,京杭大运河的贯通造就了一度的繁盛,成为马可波罗笔下的繁华之地,长期成为重要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东平也曾因水而衰,历史上多次洪水泛滥,饱受水患之灾。作为滞洪区,上世纪曾两次分滞黄河洪水,每年汛期,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用于东平湖、黄河、大汶河(大清河)的抗洪防汛,经济社会建设受到诸多不利影响,避水怕水一度成为思维定势。
  东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文化灿烂,但曾几何时,由于诸多原因,我们守着青山绿水却没有八方游客,储量可观的矿产一直沉睡地下,始终未能摆脱欠发达的局面。东平,在艰辛的探索中前行。
  崛起,承载着东平人的梦想和期盼!
大思路绘就大蓝图
  时代大势,发展为先。一个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本地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
  “东平贫穷落后的面貌是客观的,但不是注定的,只要我们不甘落后、奋发进取,就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经过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改变落后面貌,实现跨越发展。”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湘安以战略家的辩证思维剖析发展。(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