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梁山,地处戴庙乡。它南临古运河,西临黄河,又是水浒好汉聚义之地,可见棘梁山受水浒、运河、黄河文化影响之深。棘梁山最早的造像是北齐造像,历经多个朝代的增造,已成为一座集佛教、道教、儒教文化为一体的造像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所重视。
  近年来,戴庙乡党委、政府按照《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布局,结合戴庙乡发展实际,积极对棘梁山、东平湖文化旅游进行开发保护,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讨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目前,棘梁山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建设初具规模,文化旅游取得丰硕成果,文物保护建设工作正在积极实施之中。
  棘梁山南临古运河。遥想当年,听百鸟之欢鸣,观运河之帆影,滔滔碧水,载着多少人的梦想,穿梭于运河之上。运河为棘梁山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文明。行商坐贾的人们由运河乘船而来,登山拜佛许愿、捐资刻字造像,不知多少高官显贵捐重金建造大殿,诚心打造了一个佛教圣地。
  棘梁山西临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根据考古发现,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棘梁山见证着黄河文明的发展与辉煌,同样受到黄河文化孕育和影响,使棘梁山文化底蕴更丰厚。
  棘梁山是水浒文化中的重量级资源。2005年,在银山镇西汪村瑞相寺出土了一块明朝嘉靖二十七年立的“重修瑞相寺碑记”碑,碑文中有“峰会古宋梁王名江,忠义聚寨,名棘梁山也”的记载。碑文明确记载了宋江在棘梁山聚义称王的事实。2003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此采访时,在棘梁山山顶南面曾拍摄了在废墟中挖出的宋代建筑构件残螭吻,证明这里曾建有宋代建筑。至今山上留有宋江井、宋江钟、水浒寨、林冲火并王伦处、聚义厅、李逵把关处、南关西关、旗杆窝、粮仓、等遗迹遗物以及水浒传说故事。与周围昆仑山、腊山、六工山、石碣村、东平湖、湖心岛等构成了水浒英雄主要活动区域。棘梁山是一座独山,具特别的地理位置,加上有丰厚的文化背景,成为当年水浒好汉们的首选山寨。晁盖、吴用、刘唐、公孙胜、阮氏三兄等人“智取生辰纲”之后,在棘梁山安营扎寨。他们广开门庭,接纳四方好汉,日渐强大,威震梁山泊,因棘“梁山”,水泊好汉始称“梁山”好汉,是很自然的事了。
  棘梁山上有众多的摩崖造像,摩崖造像以佛教、道教、儒教为题材,是研究造像文化的艺术宝库。在棘梁山山顶的北部有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崖,在巨崖周围,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多为北齐、唐、宋造像。造像依巨崖而建,布置有序,层层叠叠,浑然一体。石刻大小不同,风格迥异。北齐造像艺术表现风格,多推崇曹仲达之技,成为当时雕刻与绘画的蓝本,整个形象静中有动,端庄中见妩媚。唐代造像,服饰雍容华贵,面容雍容娴静,雕凿工艺精细,优美飘逸。宋代造像,体裁世俗化,形象生活化,心理人情化,手法逼真化。
  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北齐一佛二弟子造像,雄浑的气势,优雅的造型,令人敬畏。佛像高9.7米,戴高宝冠,两侧宝缯垂巾,宽圆肩,双肩略耸,胸部较鼓,腹部略平坦。面相圆浑,形体朴实敦厚,静中有动,端庄中见妩媚,极具北齐造像特色。两侧弟子像(头部残)均高9.5米,均手施莲花合掌印,立于莲花台座上。  东崖南面下端有宋代“三教通连龛像”,“释加牟尼”佛居中,“文宣王”孔子居西,“老子”居东,每尊主像左右又各立一弟子像,较为罕见。“三教通连龛像”是我国雕刻年代最早的一处,它对于研究历史上三教的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西崖多唐宋造像,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中唐代造像多为武周时期的造像,均展示出唐代成熟时期的造像特点。宋代造像几乎囊括了整个两宋时代每个年号时期的造像,造像神情丰富,比例适度,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的36罗汉造像更是神态各异,持物不同,栩栩如生。东南最上端尖拱形龛内有一佛一弟子像,佛像体稍前倾,目光俯视,双手合十,注视着世间的沧桑。
  南崖风蚀比较严重,多为唐宋时期的单体佛像和罗汉像。
  棘梁山造像中铭文众多,几乎每龛(像)旁都有像名刻字或纪年题字,铭文字数最长者达500余字。根据题记可以看出,在此造像的除当地信徒外,还有京城的高官显贵、北京资福院等官僧以及各地商人,足见当时棘梁山影响之广,信徒之多。
  山东面有一处刻经,南北长12米,高2米。所刻为《佛说大般涅槃经》。据考证,为北齐东平人安道一所刻。
  棘梁山摩崖造像历时1500余年,其丰富的内涵,高度的艺术成就,悠久的历史,优雅的造型,独特的审美,举世瞩目。棘梁山摩崖造像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艺术的历史缩影,是一部历史教课书,被业内人士赞为“文化名山”、“艺术宝库”、“鲁西石刻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