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闲话,无意中提及《诗经》。其实对于谈论《诗经》,象我这般文化素养的人非教授非学者,充其量也就自修到了本科学历,的确让人感觉有点附庸风雅,但我还是禁不住要论一下个人的感受。这部在卷海浩渺、大浪淘沙中流传至今的诗歌总集,可以说字字珠玑、篇篇经典,不知道为什么,我偏偏对其中的《君子于役》有一种难释的情结。鸡儿回舍栖息,日头渐堕西山,羊牛缓缓走下山坡,几户稀疏的农舍在暮色苍茫中升起缕缕炊烟。真是一幅饱含原始美、沉淀了千年岁月的经典画面啊!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每当想到或看到这些文字,总会产生一种前世今生的惆怅,一种难以释怀的黄昏情结,总会感受到一种穿越千年的人性的温馨。当然作为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者,我不会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惶恐和思念,不会有“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的生存疑虑,但我还是被它所描绘的这幅安宁、温馨又处处透着凄凉的生活场景深深打动,为中国汉字于平淡自然中所承载的巨大感染力越数千年不衰而折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尚未完全脱离蒙昧状态的先秦时代,在古人先贤的眼里,这就是人类约定俗成的作息时间表,是大自然的造化,是最自然而然之事。黄昏的时光是苍茫的、暗淡的、静谧的,禽畜尚知入舍,飞鸟尚知归巢,那么在黄昏的光和影中,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出惆怅感伤和对亲人的思念情绪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对于黄昏,我们是熟悉的,人生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就会经历多少个黄昏日暮,斯情斯景,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蒙昧蛮荒的西周时代,仿佛融化进了那段温馨安宁又悲凉的黄昏时光,仿佛触摸到了那个平凡朴素、血肉可感的女子,仿佛感受到了她的欢娱和悲哀,她的期冀与牵挂,甚至她泪滴的苦涩,鼻息的温软。有人说当思念融化进日常劳作,融化进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那就是亲情在升华。诗中的女子有如此切肤之痛,如此牵挂之深,窃以为她的思念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爱情,与其说是妻子对丈夫的爱恋,不如说是一个平凡女子对亲人的担忧,对亲情的珍惜,对团圆的渴望,对家的深深眷恋。其实,这种情愫不就是我们每个人性情中最美好、最闪光、最珍贵的东西吗?
世间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更改、变换、消逝甚至了无踪迹的,唯有人类的美好情感可以永存,可以定格在永恒的时空之中。
愿世间的一切美好与我们同行,与中华文明同在。 (顾泉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