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越是民间、民俗、民族的东西,便越显得弥足亲切与珍贵。
  戴村坝是位于我县境内的著名水工文化景点,素有“江北都江堰”之称,始建于明朝永乐9年,距今已600年。戴村坝分水枢纽在中国运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造就“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分水奇观。它还是整个京杭大运河的“心脏”,曾为保证京杭运河的南北贯通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传奇水利工程之所以历600年仍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福泽后人,不仅在于其科学选址和合理建构,还在于它遵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之道,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科学精神,以及“以人为本”人文理念的充分体现,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传承和创新运用,使得一个水利工程不仅滋润了一方土地,更滋润了社会科学精神。
  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今天,戴村坝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也开始了其价值的飞跃,它像万花筒一样不断变幻展示着人们无法预料的下一种色彩。
  为再现当年戴村坝作为“运河之心”的地位和作用,我县规划建设了以戴村坝为核心的景观工程,对戴村坝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开发。该工程包括多个单体项目,由戴村坝博物馆、引水工程展示馆、日晷雕塑广场、北裹头护砌工程、游船码头及亲水平台、观坝亭、听坝平台、栈桥等组成。建设过程中,注重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工程造型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工程布局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紧扣水工文化主题,丰富展陈内容,以多形式、多渠道向社会充分展示水利旅游资源、发展理念和发展成果,使戴村坝获得了新的价值认知机会。
  六百年后的戴村坝,古意盎然,新貌重现。于观坝亭望去,水势流走,树石幽润,无限声色,跃然眼前。中国古代向有观水当观澜之说,如此景致,犹如置身六百年之岁月中,物换星移不过一念,真堪静心品味。
   (文/牛娜 图/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