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州城徐庄。农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装满胡萝卜的袋子之间,丰收的喜悦挂在每个劳动者的脸上。这个仅有518人的小村庄土地流转的面积已经达到全村土地的95%,今年,他们种植的首季胡萝卜喜获丰收,亩产达6000斤以上,亩产值在4200元以上。该村支部书记孙汝奎告诉记者,有的群众仅在合作社打工,年收入就可达到万元以上。
场景二 州城千头奶牛养殖基地。一头头奶牛膘肥体壮,来自梁山、河南、汶上等多地的14个养殖大户在这里安营扎寨,从事奶牛养殖。来自沙河站镇的饲养户张言雪告诉记者,他一共养了40多头奶牛,每头一年的纯收入一般在4000——5000元之间。
场景三 州城渔家乐项目,水泊人家。在这里记者看到,建在水上的一个个房间,风味独具,垂钓、观水、赏荷一应俱全。经理刘含勇告诉我们,这个项目是他投资20多万元修建的,主要以做鱼为主。他骄傲地告诉我们,自从他这个项目开业以来,几乎天天爆满,而且很多还都是外地来东平的游客呢。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增进农业和农民增收?这是每一个基层当政者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今年以来,州城街道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休闲农业发展进程,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徐庄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文庙绿源高效农业示范园、柳林千斤粮食示范基地、东平古城苗木花卉观光示范园、千头奶牛养殖基地、解河口10万只麻鸭养殖基地、绿达禽业种鸡孵化基地、渔业观光示范园,在州城,街道负责同志介绍起他们的产业发展和布局如数家珍,充满信心的表情中透露着自豪。他们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走规模+特色的发展路子,必须不断提升农业的规范化、科技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在小东门村农业示范园,记者与业主段思泉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个示范区是他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以每亩600到800元不等的价格从附近4个村流转了360多亩土地投资兴建的。他告诉记者,他这个示范园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部分建设以大中棚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一部分推行“两菜一粮”模式,同时试种农业部推广的特种玉米,一部分准备用于集餐饮、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园建设。在他的大棚中,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千禧”圣女果和太空椒。圣女果的亩产可达2万5千斤,太空椒亩产可达1万6千斤左右,每个大棚下来,一年收入4、5万元不成问题。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