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现在的生意可好了,每天都是顾客盈门,俺有今天,多亏了社区矫正组织的帮助。”家住斑鸠店镇的侯某这样告诉笔者。作为社区矫正对象,他既有着强烈自主创业的愿望,又害怕社会冷落的眼光。当他把经营酒店的创业想法坦率地跟县司法局领导进行了沟通后,县司法局当即联系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为其办理了相关手续,又前往县农村合作银行争取到了一笔优惠贷款,为其自主创业铺平了道路。这是我县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机制所带来的新变化。
探索创新 突破瓶颈
东平县地处鲁豫两省交汇处,周边与五市六县搭界,治安环境十分复杂,特别是近年来,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剥夺政治权利、暂予监外执行的五类社会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现象不断增多,有的社会服刑人员甚至成为团伙犯罪和群体性事件的骨干,对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影响。
要想更有效地改造犯罪,避免重复犯罪,突破管理瓶颈,必须在社会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要求的机制体制,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我县在深入调研,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矫正组织正规化、工作程序规范化、教育形式多样化、监督管理信息化、帮困扶助人性化”社区矫正“五化”管理新模式,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社会服刑人员进行教育、管理、帮扶,有效破解了监外执行罪犯教育难、管理难、改造难的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为推动机制顺利实施,县里成立了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职责》、《社区矫正对象行为规范》等28项规章制度,健全了31类文书档案,在县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科,建立起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在县检察院设立社区矫正检察室,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县检察院、公安局分别抽调2名干警常驻中心工作。同时,在县检察院、看守所,建立了社区矫正对象警示教育基地;在县职业中专建立了教育培训基地;在新东岳集团等企业建立了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形成了教育、管理、帮扶“一条龙”。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县里统一招收选聘了30名专职社工,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积极动员老政法干警、老党员、村居干部和矫正对象亲属,建立了620人的志愿者队伍,构建起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基础,使社区矫正走上了规范化运作的良性轨道。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