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分类施治 动态管控
  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的情况各不相同,为了达到有的放矢、对症施治的目的,我县对新加入的社区矫正对象,首先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其犯罪类型、改造情况、心理测试等进行综合评估,分别确定为“不放心对象、基本放心对象、放心对象”三个等级。对不放心对象,由一名公安民警、一名司法所工作人员、一名村(社区)干部重点矫正;对基本放心对象,由一名司法所工作人员、一名村(社区)干部、一名亲属联合矫正;对放心对象,由一名村(社区)干部、一名亲属跟踪矫正。
  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分布面广、量大的实际,我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对所有社区矫正对象,实行手机定位监控管理,24小时卫星定位,专职人员对监控情况跟踪记录,随时掌握矫正对象所在位置,一旦脱离规定区域,系统自动报警,矫正组织随机作出相应处理,有效防止了脱管失控。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动态考核管理,把每个人的日常表现,由矫正人员随时记录在案,每月月底进行汇总考评。对表现突出的,表彰奖励,作为按时解除矫正和减刑的重要依据;对不服从教育管理的,分别予以训诫、治安拘留或变更强制措施;对重新犯罪的,依法严厉打击。银山镇社区矫正对象王某,在矫正期间不思悔改,重新犯罪,公安机关果断出手,依法撤销缓刑,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半,使其他矫正对象受到极大震动和教育。
真情关爱  重塑航标
      很多社区矫正对象面对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他们比正常人更需要理解、帮助和关爱。各级矫正组织从思想改造入手,采取集中上课、个别谈心、上门走访、依法训诫等多种形式,对他们定期开展思想、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其从思想深处认识罪行,悔过自新。卫生、教育等部门聘请专门心理咨询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干预,促其顺利融入社会。坚持亲情感化,动员亲属与矫正对象多沟通、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从情感上拉近距离,帮助树立回归社会的信心。东平街道矫正对象王某,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一时冲动参与了寻衅滋事犯罪,被判处管制一年,出监后情绪极为悲观,对前途丧失了信心。街道矫正组织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靠上做工作,使他重新扬起了生活风帆,现在他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针对社区矫正对象身份特殊、融入社会难的实际,社区矫正组织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他们进行关心帮助,排忧解难,做到安其身、暖其心、鼓其志。银山镇社区矫正对象刘某,因和邻居打架斗殴被判缓刑,家庭条件十分贫困。社区矫正组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协调民政部门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刘某激动地说:“俺没有想到像俺这样的人也能享受到这样的好政策,俺一定要好好改造,要不就对不起这么多关心帮助俺的人。”有的矫正对象由于缺乏本领和技术,致富无门,长期无业游荡,随时都有可能重复犯罪。县矫正组织从治标更要治本角度出发,积极动员县内技术培训、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力量,为矫正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先后举办了汽车驾驶、电气焊、电工、厨师、车工等培训班多期,使更多的矫正对象有了一技之长。对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在新东岳集团等县属大中型企业建立起过渡性安置基地,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今年3月份,商老庄乡矫正对象李某在矫正组织帮助下,干起了个体生意,当月就获利三千多元。
      他们还依托公共服务行业,建立了公益性劳动基地,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在劳动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升其社会责任意识,为社会服刑人员重塑起生活的航标。截至目前,我县451名社区矫正对象除1人重新犯罪外,其余全部得到较好的教育改造,绝大部分矫正对象重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有的成为个体老板,有的成为企业标兵,有的成为农村致富能手。银山镇矫正对象彭某个人致富后积极回报社会,向镇中心小学捐赠了价值5000多元的教学设施。他说:“是社会的关爱让我获得了新生,回报社会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