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州城街道大梁庄村支部书记梁吉强

    实习记者 岳敏

  “我不图名,不图利,就希望咱村能越来越好。”这是梁吉强常对村里人说的一句话。2009年,梁吉强带着发展大梁村的承诺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任职村书记的十年中,他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事事为村里着想,使大梁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从人人嫌的脏乱差到人人夸的美净好,他用担当、责任、心血和奉献,书写了一篇浩然之作。

治乱象:让班子“正”起来

  在他担任村支部书记之前,大梁村的村集体对外欠账高达几十万元,村干部党性意识不强、办事不公、自私自利,为此群众颇有怨言,上访不断,村庄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上访村”。
  必须从根子上让村里风气正起来。这是梁吉强上任后所想要做得第一件事。可是,那时候村里的办公室只有一间小土屋,长年失修,雨天还会漏雨,干部们都不想在这里办公,更别说在这里和群众说理谈事了。无论如何,得先把村子的“面子”树起来。面对这种情况,他二话没说,自己掏钱为村里建立了三间标准化的办公室。“有了办公室,才能说接下来的事。”他这样告诉记者。
  治病得找准“病根”。办公地点解决后,他开始走访干部和村民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试图找到村里乱象的症结所在。他发现,村民不信任村干部,这看似是关键的问题,但真正的原因还在于村干部办事不公。村里的大事小情群众不知道,也就不理解,时间长了,就会疙瘩越积越大、矛盾越来越深。而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公正、公平、公开。认识到这一点,他在村里制定了一事一议制度,村里的一切事务都由群众代表和党员会表决通过,“无论是干什么事,交什么钱,我们让群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么一来,群众上访的少了,村里的风气逐渐好转起来,党员干部和村民参事议事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村里人多,大事小情也多,一会这家有矛盾了,一会那家东西坏了,都找到村办公室来,既耗费时间也浪费精力,长期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为从根子上解决这种邻里矛盾和纠纷问题,梁吉强和村干部商量后,在村里成立了多个邻里和谐、文体娱乐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发动村里无职党员加入服务队,划片负责,上门服务,把各种矛盾和问题就地就近解决,成为村里和谐的“稳定器”。
  就在说话间,一位老大娘拄着拐杖来到了办公室,对他说:“书记,俺家空调不管啦咋办啊,在屋里冻得坐不住啊!”他一听这话,带着两名队员到大娘家一阵捣鼓,屋里就重新暖和起来了,大娘握住梁吉强的手,不断囔囔说:“书记,有你在就是安心啊!”
  这些年来,梁吉强积极做好后备力量的培养,发展预备党员和优秀干部,为村级班子长远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班子风气正了,干群之间的关系和谐了,大梁庄村发展慢慢驶入了正常轨道。

促民生:让环境“美”起来

  一路通,百业兴。在大梁庄,行路难是制约村民致富的“瓶颈”。原来村里到处都是弯弯曲曲、宽窄不一的断头路,遇到雨天雪天,进不来、出不去,群众有怨言,更有期盼。
  党支书就要解决好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他决定从修路做起,燃起群众对干部的希望和信心。听到要修路的消息,村民都眼前一亮。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钱从哪儿来?村里为此开了好多次会也没个主意。最后梁吉强拍板决定,修路的钱由他来出。这个决定一出,村里人都震惊了。“我当时就想着无论再难,村里的路也非修不可!大不了我自己拿钱,就算为老少爷们做好事了!”梁吉强这样对记者说道。
  正当他带领群众清理路基、对全村乱栽树木的农户进行攻关的关键时刻,他的女儿忽患重病,不得不去省立医院进行救治。一边是刚上马的工程,一边是难以割舍的亲情。他明白,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他这个村里的当家人不能走。把孩子托付给妻子一个人,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操持村里的事情上。3个月后,他却等来了女儿病逝的消息。他为没有尽到一份父亲的职责而懊悔不已,也为没有留住孩子的生命而痛苦流泪。但是,他说,倘如孩子有知,一定会理解他这个做父亲的无奈。
  女儿病逝后,他心中虽然悲痛不已,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修路不能停,他收拾精神,逼自己从丧女之痛中走了出来。他东拼西凑拿出20多万元,为村里修了9条南北路、4条东西街,硬是把20多年路不通的现状改变了。
  路通了以后,他又借钱为村里修了下水道,实现了村内污水全部外排,同时号召村民栽种绿化苗木、果树,对供电线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彻底改变了村内电压不稳、村外浇地困难的现状。
  如今走进大梁庄,俨然是一幅农村新景象。村内9纵4横和环村路全部得到绿化、美化、亮化。他的行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正在家门口聊天的张大妈对记者说:“梁书记是真把俺们放心里,把俺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操心,俺们都看得真真的。”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是梁吉强的遵循,也是他的理念。

兴产业:让村民“富”起来

  仅凭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村民永远也别想富。要想富,就要在发展思路和种植产业结构调整上想方法、做文章。这是梁吉强对大梁庄未来发展的解读。
  他跑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项目,经过仔细考虑,结合大梁村的实际,确立了营建“绿色银行”的思路,要把荒弃地变成“聚宝盆”。说干就干,梁吉强带领带领全村老少爷们,把村内所有街道两侧,房前屋后、犄角旮旯、荒坑废沟内都整平为田地,统一承包,仅此一项就使集体增收30万元。
  正当全村蒸蒸日上之时,他的儿子又因输尿管狭窄到北京接受了手术,花费达15万元之多。那时全村正在步入正轨,离不开人啊。梁吉强就对自己老婆说,“你要多担待啊,我知道这些年亏欠你很多,但我是党员,是干部,我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义务作出牺牲,咱村可不能走回头路啊。”妻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她看着为村里熬白了头的他,看着村里正在一点一点变好,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对他说:“你只管去,家里有我呢!”
  有了家人的支持,梁吉强多次考察后又引进了核桃、红肉苹果等品种。现已栽种香菱核桃800多棵,按照农户与集体各50%的分配原则,村民可增收60万元。
  2018年,梁吉强经过朋友的关系辗转联系上了山东天晟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多次的交流沟通后,该公司和他们村达成合作,主要在村里生产冰箱、空调等家电设备上的电路元器件。项目投产后,安置村民务工人员54名,村集体每年增收3万元,实现1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有效解决了本村及周边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们村文化底蕴深厚,有天主教堂、武士浮雕等建筑。下一步我们计划利用这些特色建筑发展乡村旅游,让乡村旅游串联各产业,让大梁庄的群众都过上好日子。”他高兴地对记者说。
  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一排排明亮别致的路灯、一个个村民脸上的笑容,梁吉强用自己的真心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尊重。在梁吉强的带领下,大梁庄的未来画卷正在缓缓拉开,让我们一起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