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公用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陈兆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第一次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随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县公用事业发展中心将全面贯彻全会精神,立足于“生态立县”战略,切实履行职责,努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推进我县公用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城市之治,完善基础设施是根本。习总书记指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城区面积和人口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整体承载能力,我们的城市才能更和谐、更宜居。今年以来,配合城中村改造,新建高范村社区周边龙潭街、四海街、范西路、金山路4条道路,总长度2200余米,硬化面积2.4万平方米,对东山路、汇河街、平湖路等7条道路全面实施升级改造和雨污分流改造,共铺设沥青路面约26万平方米、雨污分流管道约17.5公里。实施城区防汛设施建设,在主干道路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的基础上,对龙王沟(东山路至荷花洲段)老排水沟进行扩容增效,提高平湖路排水泵站运行能力,对排水管网全面清淤,改增雨水篦子、泄水口,确保了县城区泄洪畅通,县城区彻底告别雨季“看海模式”,解决了雨季百姓出行的又一难题。下步继续实施高温水供暖改造工程,解决县城区蒸汽供暖管网老化、跑冒滴漏严重等问题,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暖,解决“蒸汽自管站”带来的矛盾,为冬日的东平提温度。实施滨湖水厂建设,解决城乡饮用水安全问题,预计2020年年底完成水厂及管网建设,为城乡用水安全加保障。实施环保能源发电项目,2020年计划投资3.25亿元,完成50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线一期工程,年底实现投产运行,为生态东平建设加助力。城市路网体系完善、供水、供暖等民生事业有保障,城市之治才能彰显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特点。
  城市之治,提升城市品质是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上作出了“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论述。一切从人的感受和体验出发,着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准,切实改善城市环境,才能让城市生活更有质感、更加美好。在城区环卫方面,在今年强化道路深度保洁、落实“以克论净”标准、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有效降低道路扬尘的基础上,计划2020年在县城区全面铺开“深度保洁”示范路的创建工作,深度保洁道路达到城区道路的40%以上。逐步推行垃圾分类,目前渣土、餐厨垃圾已实现分类,随着宣传工作的广泛推进,主要道路、广场已建立20处“四分类”垃圾投放示范点。下步,尽快出台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技术导则等相关政策文件,强化专职人员培训,加强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意识的宣传和引导。目前,公用事业发展中心正对城区所有道路逐条进行排查维修,重点针对破损的路面、歪斜缺失的路沿石、人行道、高低不平的井盖、水篦子、泄洪簸箕口的整治、易积水路面的整治引流等细小工程,真正把市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实事、小事做好,做实。从细微处着手,做足绣花功夫,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是人民的要求,而满足人民的要求,打造精致公用事业就是所有公用事业人的追求。
  城市之治,智能化管理是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在城市管理智能化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和推进。对县城区5142盏路灯进行智能升级改造,全部替换为高效节能的LED路灯,节能率达50%以上,同步建设路灯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路灯市场化、智能化、集成化和高效化管理,实现了路灯新旧动能转换。建立环卫清运车辆、渣土运输、管理平台,对所有作业车辆安装了GPS、摄像头等设备,进行全程视频监控,及时掌握车辆运行动态,加强渣土运输监管和消纳处理,管理日益规范,各种清运车辆对行人的影响越来越少,百姓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对供水管网,进行了技术革新,打造智慧水务,提高了供水设备的管理水平,有力保障了全县供水安全。开通网上报装业务,让用户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办理用水业务,并及时了解供水动态。明年我们将充分用好环卫智能管理系统,努力打造智慧环卫,逐步实现环卫作业人员、垃圾转运的动态管控,届时,公用事业“服务民生,扮靓城乡”的履职本领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