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平
去年国庆长假,野趣横生、风韵独具的乡村旅游倍受青睐,一些乡村旅游景点人气爆棚,部分热门目的地的乡村民宿更是一房难求。乡村旅游给游客提供了望蓝天白云、看碧水清波、品特色美食的好去处,也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让村民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乡村旅游要继续“火”下去,必须乘火热之势提档升级,走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旅游发展之路,坚持千村千面,真正把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农业产业特色体现出来,才能让乡村旅游拥有更强吸引力。
近年来,新昌县乡村旅游随着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满地开花”,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和方向就是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康体疗养等各类新产品和新业态。新昌县的旅游业一直以来都是一块“金招牌”,既依靠知名度较高的“传统景区”,也不让生态资源丰富的广大乡村游离在“旅游”这盘棋局之外。该县梅渚镇境内的梅渚村始建于宋代,是省首批40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之一,2017年还被列为省传统村落。近年来,梅渚镇围绕梅渚古村文化特色做足文章,从“古物保护、古香挖掘、古艺创新”出发,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古村保护开发,最大程度上还原古村韵味,并专门委托村游网络有限公司等专业策划单位,做好古村旅游业态策划,打响“青梅渚酒醉台门”名片,成功争创3A景区村庄。梅渚镇立足“山下园区、山上景区”建设,科学谋划乡村旅游及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大旅游招商、业态培育、项目配套,积极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旅游体验地、民俗文化创意园”,加快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搞活乡村旅游,要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村民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方式。村庄的历史、民俗当中,都隐藏着乡村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同样是乡村旅游的“富矿”。梅渚镇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包括雕刻艺术、剪纸艺术、糟烧文化等,还是“浙江省民间剪纸之乡”。梅渚镇为正确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民间文化艺术流失,设立非遗特色展馆,开设非遗文化个人工作室,定期开展教学和展览活动,从而使非遗文化得到宣传和弘扬,力争“留住文化、弘扬文化、传承文化”,现今梅渚记忆馆已成为梅渚古村旅游的一大亮点。不断推动“智能装备小镇”建设,争取吸引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的研发制造企业入驻,让工业旅游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将会吸引众多游客到“智能装备小镇”体验“智能之旅”,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目前,已创设“丰岛”企业文化之旅,主要包含参观水果罐头生产、试尝新型研发产品、观赏菊花展等内容,使游客深入了解梅渚企业的文化内涵。认真策划包装旅游项目,结合“五星达标、3A争创”“三治一提升”、美丽庭院创建工作,重点配合打造梅渚古村、“十里红庄”、应田坞彩色村庄等重点项目,通过完善游客中心、星级公厕、标识标牌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进而提升村容村貌。
打造“请进来,走出去”的招商引资方式。“请进来”是邀请乡贤以回馈家乡的心态返乡发展乡村旅游。新昌县良亩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近5000万元,初步建成白鹭湖生态园项目(百年玫瑰园)及应田坞彩色村庄;新昌县良诚酒业有限公司投资300多万元,租用梅渚村集体用房改建特色酒庄及民宿。“走出去”是通过“村游去”“追梦梅渚”等微信平台宣传推介招商,招商的浙江风颖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已在红庄村投资200多万元落地文创园项目,红庄灯光秀成为一处美丽夜景。各村充分利用自身特色,结合时令特点,承办各类农事节庆活动、特色旅游推介活动等,比如梅渚村“喜迎十九大”剪纸比赛、古村年味节、红庄灯光秀等,以此扩大知名度、开放度,吸引客源。探索乡村文化,打造民宿品牌。打破游客以往“走马观花”的游览方式,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农家乐发展模式,重点打造梅渚古村“酒庄民宿”、应田坞“花隐”系列民宿、红庄“帐篷民宿”等特色民宿,实现“游在景区、吃在农家、住在民宿”的新型观光模式。
乡村美,中国才美。不断激发乡村旅游的新活力,走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乡村才会更有底蕴、更加美丽,乡村旅游才能走得更远。我县的真正优势不仅仅在于历史人文,还在于以山水为载体的自然禀赋。我县旅游消费应当以大范围流动、全方位涉猎、多形式体验为主场,以人文历史挖掘打造为主攻,以自然资源利用为策应。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树立抓乡村旅游就是抓产业结构调整、助推精准脱贫、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树立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齐抓共推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的良好氛围。按照全县自然生态特点、历史文化遗址分布,制定一个符合我县各乡镇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实际的总体规划,对全域旅游产业的目标和前景进行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制定出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区域规划,分层次进行开发建设。
将乡村旅游与特色文化相结合,有助于打造出更丰富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近年来,各地围绕乡村文化做文章,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天津市宝坻区通过挖掘地方渔业、非遗等文化资源,形成40余个特色鲜明的旅游村,推动当地旅游红红火火。留住乡村之“魂”,赋予乡村更多的文化内涵,才能赋予乡村旅游更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