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记者走进梯门中学,探访这所在东平教育界一直享有盛誉的学校,寻找一个个藏在荣誉和成绩背后的故事。
  校园内清洁而有序。教师们匆忙而轻快的脚步,学生们活泼而欢快的笑声,无不彰显出这所学校的活力所在、魅力所在、希望所在。而在显要位置张贴着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以学生发展为本,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校训格外醒目,似乎在昭示着这所中学发展的密码所在。
密码之一:科学评价机制的搅动效应
  记者路过教学楼门厅,看到不少教师正在壁报栏前观看、交谈。记者也好奇地停下了脚步。那是学校2010——2011学年评优树先的公示,在那张不是很大的叶片上赫然排列着一批即将成为先进的教师名单。评先树优的标准是什么?里面有没有猫腻和暗箱操作?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和老师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流起来。他们告诉我们,其实这样的结果,几乎每个人都早已大致有数。在梯门中学,评先树优和评价奖励什么时候都不是谁说了算,全部都是用制度“卡”出来、用尺子“量”出来的。而它们的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梯门中学教职工业绩考评方案》、《梯门中学班级量化考评细则》、《梯门中学评优树先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记者了解到,这些方案并不是哪一个领导心血来潮的产物,也不是学校班子成员闭门造车的结果,这些方案在制定时,先是由学校领导、班主任代表、教师代表等不同层面人员组成方案制定小组拟出最初的草案,然后交每个部门、每个科室、每个教师充分酝酿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由制定小组对每一条反映上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广泛吸纳各方面合理化建议进行修订和完善。可以说这个方案,是全校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教师为自己制定的考核评价方案,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普适性不言而喻。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