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超常的工作需要超常的气魄和胆识,更需要超常的手段和办法。县里拍板建设的当天,他们就组织人员开赴现场,边测量放线、边组织路基施工。没有钱,他们采取其它地方挤一点、施工队伍垫一点、对上争取筹一点等多种办法,千方百计保证工程之需。汇河老河底,到处都是泥泞沼泽,淤泥深厚。为保证地基的坚实,他们先是一点点把淤泥挖出,再从其它地方运来石渣填实。由于道路处于汇河行洪区,一号路和三号路还必须要考虑分洪以及抗渗透、抗冲刷能力,使施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但是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们从各方面组织精干力量进驻施工现场,施工现场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和运输车辆每天达到六七十辆。在路基施工期间,该局副局长崔秀才和工程科长肖波24小时靠在工地上,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工程管理,没有一个人回过一次家,甚至没有换洗的衣服,不分昼夜组织施工,抢时间,赶工期,仅用了7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路基建设,仅用了14天就全部完成了道路的硬化,比计划完工时间提前了20多天,被县委主要领导称赞为“创造了新的东平速度。”
      在进行道路施工的同时,戴村坝景区规划设计同步展开。为了保证景区的高标准,他们聘请全国著名的上海同济大学MAP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对戴村坝景区进行规划设计。为了保证规划早日定型实施,他们和设计人员一起,没黑没白地搞测量,分析数据,研究方案,一天当做两天用。6月初,景区规划方案通过专家评审认定,景区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
      戴村坝景区开工之际,正值酷热的夏天,顶着炎炎的烈日,已经近50岁的副局长崔秀才和他的同事们每天牢牢盯靠在工地上。在他们的心中,早就没有了节假日、礼拜天的概念,让工程早日完工是他们心中最坚实的信念。累了在树底下坐一坐、躺一躺,感冒发烧了,打个针就赶快赶回来,蚊叮虫咬了用风油精抹一抹,从没一个人请过一天假,休过一个囫囵的休息日。由于工程紧张,大年30的上午在处理完最后一个事宜的时候他们才匆匆赶回去,而那时,很多人都已经吃上了饺子,妻子和老人、孩子已经等待了他们多时。
      也许是老天专门考验这群人的意志,刚过了年,大年初一上游忽然来水,湿地公园刚整理出来的地形和围堰随时都有被冲毁的危险。一声令下,全体施工人员下午就全部赶到了工地,一场抗洪抢险的战役因此打响。就这样,从大年初一走上了工地,他们就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一样,在工地上一刻不停地旋转起来,工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和繁忙。
      到今年6月份,景区内交通系统、观坝亭和听坝平台、游船码头及亲水平台、日晷雕塑广场、戴村坝博物馆、湿地公园基础整理、景区绿化美化亮化基本完成,工程进入博物馆布展阶段。
      博物馆布展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的一项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的技术性。在多困难工程面前从没有服过输的他们好像遇到了一个不能回避、不可回避却有些束手无策的难题。
      困难从来都是为考验人的意志而存在,当你的坚韧和毅力超越了它极限的时候,它就会迅速退却、土崩瓦解。没有专业知识,他们就聘请县史志办的姜广智主任作为顾问,现学现用。为了让戴村坝博物馆既能尽情展现戴村坝的历史文化精髓,又精美而富有特色,他们和县湖管委王成明主任以及姜主任一行,先后奔赴杭州、聊城、临清和临沂等地参观其水利博物馆的布展和运作情况,开拓视野,吸收精华,丰富自己的布展设计思路。为了使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更加详尽丰富,让游客对运河文化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他们跑遍了全县角角落落,先后到杭州、洛阳、开封、泰安、聊城、济宁、曲阜、枣庄、北京等运河沿岸城市走访老船工、老专家、以及博物馆同行,走大街小巷、逛文物市场,千方百计收集各类各个时期的实体文物。每天奔波千里,在车上睡觉吃饭对他们来说就像普通的家常便饭。
      在他们超常规的积极努力下,博物馆布展工作进展顺利。在戴村坝博物馆中,在声光电的映衬下,在一个个大气磅礴的画面下,在一个个凝聚久远的文物前,记者仿佛穿越了千年,顺着千年运河的文脉,完成了和运河文化历史的自然交流,记者仿佛看到白英老人在汶河边飘飞的衣袂,记者仿佛看到工部尚书宋礼焦灼的目光,记者仿佛看到那波澜壮阔的施工场景,记者仿佛看到乾隆皇帝在观山之上的指指点点。历史在心头,敬仰在心头,自豪更在心头。一个风景秀丽,生态优美、动静皆宜,充分展现戴村坝气势磅礴自然景观,充盈运河历史文化芳香的精品旅游景区就这样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就这样在600年后降临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