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韩倩

  褪下军装,退役军人像繁星一样散落在民间,又汇聚在退役军人服务站身边。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彭集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进一步提高全区人民群众拥军爱军意识,创新退役军人宣传活动形式,反映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在服务退役军人、带领退役军人在基层工作中的显著作用。

“心贴心”交流,让沟通更加融洽

  “现在我们终于有娘家了,到这里办事,工作人员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感觉很温暖。”今年69岁的吕修合说。他是彭集街道吕楼村人,患有冠心病,因疾病需长期治疗。一直以来,彭集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帮他办理了医疗费减免手续,还经常走访慰问,时刻关注着他的生活。
  彭集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按照工作职能,结合退役军人实际需求,对各项业务进行梳理,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军人之家、老兵会谈室等集业务与服务一体的一厅一家一室,明确各个窗口、岗位的职责,确保工作安排到位、责任落实到位,通过亲情化的“一站式”服务,让前来大厅办事的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面对每一位信访人,我会站在‘自己也是一名退役军人’的角度,将心比心,热情接待。我多次登门和老兵沟通,协调解决了他的问题,最终他满意地在信访案件办结台账上签下名字。”该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据了解,目前,彭集街道服务站有12名工作人员,其中退役军人6名。
  “通过和退役老兵交流,他们的心情和诉求我们也理解,希望能更好地维护退役军人的权益,更好地服务退役军人,让广大退役军人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服务站工作人员说道。
  近期,彭集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干部职工都俯下身子贴近民心,进行走访活动,像走亲戚,把走访对象当成家人,与他们拉家常、解心结,系统地梳理各类涉事人员的咨询和诉求,进行释疑解难。

“面对面”服务,让温暖送到心坎

  近年来,彭集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坚持诉求有渠道、解困有平台、活动有场所。为加强政治文化环境建设,推行精准建档立卡工作,建立“一人一档”,使退役军人“家中有袋、村级有表、镇级有档,人人有策”,并在走访中为退役军人送上战友服务联系卡,建立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与每一名退役军人的日常联系,全面了解服务对象需求,普及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保险接续、应急救助等相关政策,排查化解矛盾风险,力所能及解决退役军人实际困难。
  该服务站还致力于将“枫桥经验”东平化,开展精细化、网格化管理,通过“泰好办”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将退役军人事务相关业务工作融合进去,增强工作的覆盖面,为广大退役军人提供便利。运用“钉钉”APP免费平台,实现了服务站和退役军人之间远距离面对面沟通交流,让服务对象少跑腿办好事,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
  基层服务站很多工作人员感受到了新变化:“现在打电话反映问题的少了,经常去村里与优抚对象面对面聊天,感觉更亲了!”据了解,彭集街道已为26名困难退役军人落实低保、五保待遇;帮助许多有创业梦想的退役军人申办了创业基金;街道干部与455名重点优抚对象结成对子,便于长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