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走后,在我的潜意识里,就有想写写关于父亲的文章,苦于生活的忙碌和文字的浅薄,一直感到没有更好的语言去描述父亲的一生。二十年了,借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之际,才把记忆里的父亲赋予文字。我知道,文字的描述,不足以表达我的所思,充其量也只能道出父亲好的一部分。
  父亲和大多数人的父亲一样,普通且平凡,他不是名人,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是他一生勤劳好学,一世乐善好施,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位优秀而伟大的人物,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好父亲。
  父亲爱学习、有文化、会手艺、极富智慧。听父亲说,小时候在私塾上学,学规极严,在老师的严厉要求下背会了很多古文、诗词。后来上洋学(天主教教会学校)学习西方文化,还学习了德文、拉丁文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父亲的确是当地很有文化的人。父亲非常崇拜当时教他的老师和神父,父亲一生对有文化、有本事、学识渊博的人都非常尊重和赏识,就连父亲交往较多的朋友也都是有学识、有一技之长的人。每当父亲说起这些人时,目光中就会透露出崇敬和羡慕,我猜磨,这应是父亲爱学习、有文化的源泉。直到晚年,父亲还坚持读书、看报、习字、摘抄,称得上活到老学到老、博学多识的文化人。
  父亲崇尚学识,善于学习,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一直是我心目中的榜样。我想也应成为我们大家共同学习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只有不断地学识践悟,才能不断地提升和进步。拒绝学习,就是拒绝进步。
  父亲什么都爱学,并且一学就会。父亲会的技艺很多,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父亲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巧。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铁匠,年轻时就会修秤、做白铁活,后来还学会了木工、砸锡壶、做柴油炉子;父亲是厨师,亲戚邻居家有红白事,父亲就热心地去帮忙做菜;父亲一生学过、做过的手艺我都数不过来。
  父亲虽然不是医生,但对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中药)也很有研究,能背诵挺多的汤头歌。父亲常感叹说:现在多么好的学习条件啊,还不肯好好学习!那时,想学技术非常难,掌握一技之长的人不会轻易教给别人,需要拜师傅做徒弟。父亲会的技艺除了拜师学习,不少都是偷偷地学到的。父亲早年在李所(现梯门镇李所村)天主教堂跟神父,神父(有的会看病)负责看病、开药方,父亲负责抓中药,在抓药时,就偷着把神父开的药方抄下来。但是,不知道这个药方治什么病呀?抓完药就赶快追上拿药人,问人家得的是什么病?都有哪些症候?就这样日积月累,掌握了一些疾病的治疗方剂。后来,父亲就用当时的药方,再根据病人的具体症候进行加减,自己亲自炮制中药,曾治愈了十几位精神病人。父亲治病都是免费的,从不收钱,治好的病人感激不尽,就拿些礼品来看望他,给他磕头表示谢意。
  父亲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抄写的药方就是用细毛笔写的,父亲的毛笔字,规整大方,笔画流畅柔和。父亲用细毛笔抄写的蝇头小楷药方、每年春节前忙碌着写对联的情景,至今我仍印象深刻。我还常常自豪地向一些书法爱好者炫耀父亲的书法,但非常遗憾的是,那些墨迹早已不知了去向,唯留下父亲书写时清晰的场景——因为,当时还没有认识到这些都是再也见不到的宝贝,也是对父亲很好的留念。这也让我在以后的岁月里,将思念、悔恨的痛苦压在了心底。
  还记得,我在县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期间,父亲经常给我催要报纸,让我把看过的报纸拿回家来。我当时还非常纳闷,要报纸干什么?父亲说:“在报纸上练习毛笔字很好,就像在宣纸上写一样。”因为,那时医院订得报纸并不多,各科室都没有,要去医院院部(医院办公室)去找,加上干护理工作整天忙(当时医院病人多,护理人员少,要提前到岗交接班,下班时间到了,工作处理不完,也走不开),所以,经常是父亲催要多次,我才拿回来几张。但是,父亲向来不着急,对我从来也没发过脾气或恶语批评或是抱怨,总是和言细语给我说做人做事的道理,事情应该怎么做才好等。至今仍记忆犹新父亲说过的话:“知识就是财富,你学到的技能,什么时候都是你的,谁也分不去,抢不走。”、“做事要有计划,才能把事情做好。”、“教育孩子不能老是说,做给他看就行。”等等。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但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中听且实用,给了我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启迪。
  每次拿回来的报纸,父亲也不是上来就在上面练字,他先是带上老花镜,认真地学习,看到好的句子,还会念出声来,或是抄写在小本子上,全部学习完了,才在上面练写毛笔字。
  父亲用得墨汁都是自制的。原来家里没有暖气、空调,冬天点炭炉子(烧煤炭)取暖,排烟的炉筒子会积存黑灰,隔段时间就要清扫(叫打炉筒子)一次,父亲就把打出来的灰收集起来。写毛笔字时,就用个破了的碗,加上一些水,好像再加上少许醋,然后搅均匀,就当作墨汁用。现在回忆起来感到非常心酸,那时也就几毛钱就能买瓶墨汁、买些纸张,父亲都不舍得花。
  父亲对毛笔非常爱惜,每次用完都会清洗干净,用手捋一捋笔尖部,然后挂起来备用。父亲说这样再用时好用,还总是拿着他心爱的毛笔高兴地给我说“这支毛笔好用,是狼毫的,我都用了十几年啦,还挺好的。”父亲虽然那么喜欢毛笔,喜欢写毛笔字,但是,父亲也只拥有3支毛笔。还好,父亲当时用过的毛笔,二姐至今还收藏着。
  父亲爱家人、顾亲朋,宽厚善良、勤俭持家。父亲从小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孝老爱亲、诚实做事、本分做人已刻在了骨子里。对爷爷奶奶生病期间的精心照料,对二叔、三叔和三个姑姑的关照,总是竭尽全力,直到晚年七十多岁时,还经常骑着自行车去三个姑姑家、还有汶上县舅舅家去看望,并叮嘱我不要忘了亲情,对亲朋要常去看望、热心相助。父亲走后,我依然遵照父亲的教导,去善待和父亲有着血缘、生前友好的亲人们,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继续尽份责任和孝心。
  父亲和母亲一生和睦相处,有事商量着办,从不拌嘴吵架。母亲患病期间,父亲倾尽所有,倾其所能,给母亲求医问药,去济南、济宁等多地诊治。
  父亲一生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自己亲生的儿子。听姐姐们说,我出生时,父母多么期望我是个男孩子——出生不久时,不少人还好心地多次劝说父母,把我同别人家换回个男孩,可父母硬是不肯。当我知道这些后暗想:我若是个男孩子该有多好呀!但这不是我能如愿改变的,可我能像男孩子一样,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来弥补父亲的缺憾!父亲虽然思想传统期盼男孩传宗接代,但是,父亲不嫌弃女孩,而且对他的女儿们疼爱无比、倍加呵护。值得安慰的是,在父亲晚年临走前的三个月,三叔家的立厚哥和嫂子满足了父亲一生的愿望,过继到父亲名下做儿子。对此,我由衷地感谢哥哥和嫂子!
  父亲为了孩子们,自己吃苦耐劳,千辛万苦学习各种手艺,目的就是想用自己的技术和辛劳给家庭、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父亲竭尽全力供四个女儿读书上学,父亲从骨子里相信: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女儿们的命运,才有好的归宿。父亲经常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各种技能,对工作要尽心尽力、精益求精、积极争取上进。
  我是父亲最小的女儿,也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母亲去世时,我只有六岁,父亲既当爹又当娘照顾我,在父亲和姐姐们的关爱下,我才能身心健康,一步步成长,成为目前全县为数不多的县级领导干部。记得父亲晚年在县第一人民医院同我一起生活时,工作上给予我很多指导,在我担任医院副院长分管后勤、基建工作期间,就如何管理后勤工作、监督好工程质量方面,父亲教给我很多。父亲帮我照看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爱看书、爱学习的好习惯,还帮我做了很多的家务。中午下班回到家中,父亲就已经把稀饭熬好、菜洗好,吃完饭就催我快去休息一会,下午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他负责刷锅刷碗、清理厨房。父亲对我的疼爱是在父亲离世后,我才深深地体味到。父亲在世时,我却身在福中不知福,从未有明确地对父亲表示过感恩、感谢的言语。每当想起这些,悔恨的泪水便浸满双眼。
  更让我心疼和对不起父亲的是,母亲去世时,父亲当时才只有48岁。为了我们姊妹四人能够快乐、自由地成长,特别是为了只有6岁的我免遭后娘的虐待,他舍弃自己应有的婚姻幸福,孤身一人三十多年,辛苦地把孩子们培养大,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我们姊妹四人在父亲的精心教育下,也都成为了有文化、有修养,勤劳善良,受社会及家庭尊重和称赞的人。
  父亲教子有方,信奉身教重于言教,总是用自身榜样的力量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引导启发我们;父亲从不打骂我们,尊重我们的选取和意见,从不武断地把他的意见强行施压给我们。父亲是对家庭极其负责的好父亲,他倾尽一生,历尽磨难,执著奉献,为我们姊妹四人创造出其乐融融、和睦温馨的家庭成长环境。
  勤俭持家是父亲的一贯作风。在旁人的眼中,父亲很有钱,因为父亲会很多手艺,以此应该挣了不少钱。让人们都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他还那么勤劳节俭、不舍得花钱?就连我这个多年和父亲共同生活的小女儿,对这一点也不是十分明白,我尝试着去回忆、探究其中的原由。
  我的认识是:父亲比当时一般的农民有钱。父亲凭着他掌握的多项技术和辛苦劳作,应该挣了一些钱。父亲爱动脑、肯琢磨、敢于尝试,他看到别人做什么生意挣钱多,就去学习,学会了便付诸行动。父亲还做过与他原来技艺完全不同的手艺,就是爆玉米花。我记得买来设备后,父亲经过反复调试,如压力、温度、时间、数量等,必须完全掌控好才能爆出满意的玉米花。调试成功后,就带着三姐(负责拉风箱)走街串巷爆玉米花,我还跟着父亲去过几次。爆玉米花时有个标准的搪瓷缸子,一缸子玉米收一毛钱,能爆出一布袋玉米花。父亲有时也把给人家爆好的玉米花捏几个给我吃,作为跟着跑腿、拉风箱的报酬,主要是想哄着我高兴,以后好再跟着去。我认为父亲也没有很多的钱,因为父亲是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技术,挣得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小钱,不是做大生意,更不是当时所说的投机倒把。要去掉购买设备、制作工具、原材料等成本费,再除去一家人的吃喝用费用,当时还要向生产队交钱买工分,算下来能积攒多少钱呢?
  父亲花钱确实非常节俭,能不花就不花,能少花决不多花一分。我从来都没有见过父亲大手大脚枉花过钱,真正也看不出父亲会有很多钱的样子,父亲自己也总是说他没钱。记得有一次,我问父亲:“人家都说您有钱,您到底有多少钱呀?说了俺又不要您的。”父亲便笑着说:“别听别人瞎说,我哪里有多少钱,倒有些账,这个不能算钱,又不知人家什么时候还给。”从此,我就没有再深问过父亲。因为有这句别人欠账的话,在父亲病重临走的前些日子,我就问父亲:“您说的别人欠您账,谁欠的?欠多少啊?”父亲说:“咱不欠别人的钱就行了!欠咱的,人家给送来咱就要,不送,咱也不能去问人家要,那肯定是有不还的原因和难处。”
  儿子小时候曾给我说过:“我问姥爷要钱想买好吃的,姥爷总是说他没有钱,可我看到过姥爷用锁锁着的那个蓝色木箱子里有钱。”记得父亲也给我说过:“不要给孩子买零食吃,多花了钱不说,孩子吃饭时就不好好吃了,还是咱自己家做的饭养人。”父亲对自己吃饭更是节俭。父亲在县一院同我们一起生活时,当时我们的经济条件也好多了,早饭我就荷包两个鸡蛋,父亲一个、儿子一个,父亲还总是说,放一个鸡蛋给博吃就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吃;午饭时,菜里炒些肉丝、肉片的,父亲也总是夹给孩子吃,说是孩子长身体需要吃好些,他不需要。父亲这样节俭,我慢慢地理解了:父亲一是确实没有多少钱;二是他深知挣钱的不易。父亲的钱都是用辛劳的汗水一分一毛挣到的,他真真的舍不得花。
  在别人的眼中父亲穿衣讲究,整洁且都是值钱的好衣服。这倒没错,父亲一出门就换上他那身藏蓝色毛料中山装、黑色软牛皮鞋,非常气派,难怪都说他很有钱。在自己家中父亲却就舍不得穿了,都是穿些缝补多遍的旧衣服。因此,父亲就是这样一位让人看上去富有,既大方又小气、宽厚节俭的神奇老人。
  父亲虽然对自己节俭,但是,他乐善好施,往教堂捐款,帮助贫穷的亲戚朋友,却是很大方的。记得梁庄修建教堂时,父亲一次就捐过200元。在上世纪90年代,我一个月的工资也就200多元。他还义务为教堂修理损坏的物品。父亲每到赞礼时,都会去教堂,为故去的亲人们做弥撒。父亲挂在嘴边的话是:不要枉花钱,要花到是处;要细水长流,以备急用;东西用了不心痛,绝不能瞎了(浪费)等等。父亲还常叮嘱我们: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要多行善做好事,不要做恶事,因为老天都能看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你可能得不到回报,那会在你的下一代得到;行善积德的人,其后代定会兴旺发达。我细想,现如今我们的孩子们,个个学业有成、事业顺昌、家庭幸福,这定是我们的父母和先祖们行善积德的福报。
  父亲走后,打开他存钱的蓝色木箱子,父亲仅仅存有190多元钱,最大的一张是50元,多数是1元和成毛的,这个钱最后交给了大姐,大姐也都用在了去教堂为故去的亲人做弥撒。
  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金银财宝,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父亲勤奋好学、渴求技能的精神,吃苦耐劳、乐善好施的美德,关爱亲人、培育子女的思想,让我们受用终身。我期望父亲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不仅让我们这一代践悟受益,我们还有责任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继承下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光大。
  愿:节俭勤劳、慈孝仁爱的家风代代相传!求学上进、诚实谦和的家教世世相承!          (陈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