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沙河站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解放群众思想观念、激发群众创业欲望、提高群众创业能力作为基础来抓,他们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农村干部和乡土人才外出学习,帮扶农村创办致富项目,涌现出了一批“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村。
  ——小竹编长成大产业。走进孙村,你会发现,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正在忙着绑竹扫帚,扎竹梯子,勒竹筚子,编竹篮子,忙的不亦乐乎。孙村是远近闻名的竹编加工专业村,全村共有185户、900人,而从事竹编业的就有137户、673人,竹编专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4%。该村年加工竹制品100多万件,是长江以北最大的竹制品加工基地,曾被泰安市政府授予“竹编专业村”。为确保产品质量,搞好对外销售,村里成立了竹编加工协会,统一生产工艺,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用竹编大户、县人大代表孙传印的话说:“我们要打造孙村竹编航空母舰,打响竹编品牌,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让群众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现该村竹制品已由原来的送货到家,转变为客户求货上门,产品主要销往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辽宁、吉林等地,有的竹编工艺品已走出国门,远销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仅竹编一项,全村就增加经济收入900多万元,人均增收3000多元,村集体年增加公共积累10万余元。
  ——小木匠引来大市场。王庄村是一个以杨木芯板加工为主的木材加工专业村,该村共有72户,303人,建有东平县最大的木材加工园区,园区占地4.2万平方米,拥有14家杨木芯板加工厂,年加工板皮60万立方米,产值2600多万元,利税500万元,人均1.6万元。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王庄村木材加工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个王姓木匠带领部分村民靠木料贩运和木器加工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急剧提高,装饰装璜业日渐红火,进入九十年代,在王木匠的倡导下,该村村民自发拿出土地办起了木材加工园区,搞起了木材加工业,逐渐形成了木料购销、木材加工、车辆运输、餐饮服务的发展格局。木材加工大户王海峰兴奋地说:“一业引来百业兴,自从我村建立木材加工园区,成立木材加工协会以后,我村的二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村拥有木料购销专业户21户,木材加工专业户14户,运输专业户11户,餐饮业户4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其中900多人为外村务工人员,月工资1200元以上,本村村民不仅鼓了腰包,还带动周边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豆腐梆子敲响鲁西南。王堂的豆腐好吃是出名的。该村167户、701人,有102户、450多人每天都在从事豆制品生产。加工户和参与人数分别占全村总户数的61%,总人数的64%。该村具有上百年的豆制品加工历史,豆腐加工多采用石磨磨浆、人工压汁、铁锅熬汁、豆油煞沫、盐卤点制、包布压型等传统工艺。所加工的豆腐以软嫩细滑、入锅成块、愈炖愈嫩而闻名,方圆百里独具特色。目前,王堂村日加工豆腐8000多斤,豆腐卤、豆腐干、臭豆腐、豆芽千余斤,豆汁、豆腐脑50多桶,年收入3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多元。豆制品加工渐成产业,产品远销到汶上、梁山、济宁、菏泽等地,并上了宾馆、饭店和城里人的餐桌。
  ——养鸡富了沙南人。沙南村是一个养鸡专业村,全村670户,养鸡大棚就建了73个,年养鸡180万羽,户均养鸡2700羽。采访中,养鸡大户蔚立常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我投资170万元新建了一处占地22亩,年出栏肉鸡30万羽的大型现代化养鸡场,每羽鸡按4斤净肉计算,年可为国家提供肉食120万斤,产值750万元,相当于750万斤粮食,等于3600亩地的年总产量。也就是说养鸡占地1亩的收益相当于180亩的粮食,且该养鸡场每年能产鸡粪2300方,能卖15万元,能肥400亩土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屈楼肥猪走四方。屈楼村一直是沙河站镇的老典型,但走上养猪致富这条路却是近几年的事。该村共有260户、1046人,仅100头以上的养猪规模饲养场就有12个,生猪年出栏3500头,户均13头。该村养猪业只所以能得到长足发展,用养猪大户马金华的话说就是:“放长线吊大鱼。”凭心而论,前几年养殖业一直不景气,猪瘟、蓝耳病等疫情接连发生,生猪价格忽高忽低,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屈楼村将发展养猪业作为全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坚持自繁自养,常抓不懈,终于迎来了养猪的丰收年。今年,全村出栏肥猪4000头,每头猪大体能卖到2000多元,销售总收入达到了800多万元,户均收入3多万元,真正应了养猪大户窦圣法贴的“瑞兔满舍猪满圈,今年收入胜往年”这幅自撰对联。
                                                         (关中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