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6点整。”
  小时候,每天早晨5:58分,广播里就会响起《东方红》的歌曲。稍后是6点钟的精准报时,许多大人以广播的声响作为起床的信号。那时社会上还流行了这么一句经典笑话:“广播一起,我就响了。”
  我和大人们一样,一到那个时刻就会醒来。对于起早上学的事情,从没有让父母操过心。
  我洗完脸,背上书包,再拿上一块干粮,推开栅栏门,就去邻家招呼别的伙伴,准备上学了。
  在当时的年代,家里有钟表的并不多。而广播呢,就成为了每天的报时器,提醒着人们在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情了。更为关键的是广播能够天天播送省市县等各级新闻,能让人们了解“天下大事”。
  因此,对于广播的重要性,政府也很重视。县里有专门的广播站,每个公社也都有,并且在各个片区还有广播网长,负责管理和检修本地的广播和线路。
  那时家家安广播,是必须的事情。在广播里,除每天定时的新闻节目,还有娱乐、通知和其它的内容。在那个年代,有了广播,就足以让很多人找到了精神寄托。
  为了能够保障千家万户的广播线路畅通,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将明电线重新布设在墙缝里,外面再用水泥抹缝,以防被人破坏,影响信息播送。
  当时有不少人都觉得广播挺神奇的,就那么不大的一个木盒子,里面竟然也能说话,还能唱戏。
  其实广播的构造很简单:一个木外壳,一个喇叭,外加连线,这些就足够了。广播属于有线传播的信号。也许是技术上的原因,有时效果很差,音质混浊、交流声响、声音嘶哑、信号不稳定等情况都时有发生。
  后来,随着我国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以无线电传播信号的收音机出现了。
  在当时,收音机被称作“戏匣子”。相比于广播,收音机的表现更为优秀。收到的电台多了,在节目筛选上有了更好选择。另外喇叭也多了,播放效果清晰而浑厚。
  慢慢地,各家各户的广播都被“戏匣子”所取代。
  最初的“戏匣子”,其外壳也是木头的,前面板上还用带有金线的绒布装饰,制造工艺比广播要好得多,看上去更显豪华。
  记得我家购买收音机的时间并不早。那时收音机也成为了家里的一种摆设,是值钱的物件。一台制作精美的收音机,放在条几上,初步表明:这家日子过得还不错。当其他邻居都纷纷用收音机换掉广播的时候,父亲还没有要购买的打算。
  又过了两年,父亲决定买收音机了。
  一天下午,父亲就抱回来一台,花了65块钱。在材质上与之前邻居家的有很大不同。它的外形大了,变得细长,宽度上略窄了一些。看上去更为精干。那台收音机通身全是塑料,前脸乳白色的,上下和左右四面全为米黄色。重要的是:它装有四个喇叭,在音质上更胜一筹。
  自从有了那台收音机,父亲再也不到外面去听刘兰芳的《杨家将》了。每天傍晚喝完汤,他就会坐在堂屋的椅子上,6:30的时候,准时打开收音机:“上回书说到……”。
  于是,刘兰芳的磁性声音就从“戏匣子”里飘了出来。
  八十年代,录音机出现了。与“戏匣子”相比,具有收音和录音的双重功能,一机两用。况且在音响方面有了质的飞跃:立体声、环绕声、超重低音等,效果更是震憾。
  记得那时第一次听录音机,许多小伙伴聚集在一起。现在已经忘了那台很旧的录音机是谁借来的,听的歌曲是张帝问答。不说歌词如何,单就音响效果,感觉非同寻常。
  后来为了听歌,我经常把小姑出嫁时的双卡录音机借回家,一待就是一两个月。
  再后来,我上了高中,学校开设了英语课,为了能更好地学习英语发音,我想买一台微型录音机,大概要花七、八十元,这也是不小的一笔开支。自己思来想去,终于没敢向父母张口,这也成为我高中时代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不过,录音机,毕竟不如广播和收音机有那么多的“粉丝”,几乎达到家家户户。录音机还没有掀起大流行,就被“声画并茂”的电视机“拿下”了。
  在当时,700元左右就可买一台17吋的黑白电视机,多数人家都买了。
  而我家,没有经过黑白电视机这个环节,直接进入了彩电时代。
  1990年,父亲和几个叔一块贩树,每个人挣了一万多元。当时的一万是相当成钱的。除了还上买房欠得账,父亲还托熟人在后屯五金交化公司买了一台青岛牌18吋彩色电视机。在那时,彩电才刚刚出现,很稀罕。据说整个东平县城才进货了17台。
  每到傍晚,在我家的堂屋里,都会坐满前来看电视的左邻右舍,一时间好不热闹。
  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是飞快的。
  CRT(俗称“大疙瘩头”)电视机,因其笨重、占用空间大、耗电又多等原因,逐渐被轻薄、壁挂、节能、大尺寸的彩色液晶电视所替代。
  2011年我家买了一台37吋创维液晶电视,换下1998年购买的25吋CRT王牌彩电。
  如今,这台37吋的液晶电视我又想更换了。原因在于,近年来,我感觉视力有些下降,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屏幕上的字好像模糊,要看清得伸长脖子,或者向前探一探身子了。
  目前,电子产品相当便宜:一台55吋、4K高清网络电视才2000多元;65吋、75吋甚至更大、功能更全的高性能电视,也已经走进了普通百姓家。
  国家的发展摆在面前,取得的成绩不言而喻。在我国,半导体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由过去一穷二白的手工制造,到如今芯片设计的领先科技,可谓是发展迅猛,势头强劲。
  当然,中国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仅仅是科技进步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在其它领域,也是硕果累累,倍受瞩目。
  新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定会创造出更加骄人的业绩,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指日可待。   (韩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