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造成大气污染的企业不宜分布在盛行风的上风向。”地理老师站在讲台上高声强调,这是考试中高频出现的知识点,似乎已经刻在了每一个高中生心里,而我却因此提升了自己的环保意识。
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大城市似乎是污染物的聚集地,黑压压的汽车在交通公路上缓慢地蠕动,发出震耳欲聋的“嘶鸣”声,向空气尽情释放着它们的“排泻物”——尾气,高大的烟囱中争先恐后地冲出各种令人作呕的酸性气体;而小县城却因其工业和制造业的落后,依然保留着蓝天白云的美好景象。但如今已迥然不同,大城市的环境状况日益改善,小县城却深深陷入环境问题的沼泽中,环境污染愈发加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转的状况?当然,国家对城市环境的重视和综合治理是必不可少的,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根本原因来自主观原因——人们的环保意识。
众所周知,德国人的环保意识之高,环顾全球,无出其右者。德国环保部门曾做过一次详细的问卷调查,其中一项是:环保与驾驶汽车,哪个是你的最爱?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一的德国人认为自己应该为环保负责!为了使环境变得更好,他们愿意放弃驾驶自己最喜欢的汽车。在他们眼里,环境保护是关系到自己和子孙后代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大问题,有三分之二的人希望政府为环境保护投入得更多一些。有些“碍”国者会说:“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偏低,就是中国环境保护做不好的原因。”如果你自暴自弃,那谁都救不了你。众多研究表明,当今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环保治理力度和人们的环保意识都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落后,而人口增速相当快,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高,从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环境保护。如果让一个人片面地去提高环保意识,结果只会适得其反。通俗地讲,一个人连饭都吃不饱,你却让他去环保,这是现实的吗?环保是与需求层次密切相关的,人要先吃饱饭,然后才能发展享受,同样的道理,发展中国家在为“吃饭”努力的时候是不会花那么多心思在环保上的;而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有钱就有余力去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质量的好坏也是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空洞地追求环保是不现实的。就像前面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大城市的环境改善速度令人惊叹,日新月异,而小县城却深受环境问题的困扰。从这儿就可以得出原因,生态保护之于经济发展,就像大坝于农田,大坝被冲毁,洪水就会肆虐农田,让一年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而只有农田收成好,农民才会自发地去建设和完善大坝,从而造福人民。
我的家乡东平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企业工厂拔地而起,朝气蓬勃,此时更应该正确对待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泛泛地去谈环境保护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全盘皆输,我们是否应该在保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为更高品质的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幸福多考虑一下呢?
(赵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