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县抓住冬春农闲有利时机,周密组织,科学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掀起“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潮。为打造“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精品工程,我县根据国家、省水利厅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把2011-12年的小农水重点县、土地整治、农业开发、现代农业小麦产业等高标准农田7万亩项目区,建成了“农田成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技术先进、道路畅通、设计规范、林网适宜、生态良好、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科学种植、产业明显、高产稳定、优质高效、管理严格、运行畅通”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劳力113.5万个;完成土石方30万立方米,铺设压力管道327公里,建桥涵1070座,新挖、整修排水沟182公里,新打维修机井510眼,新修生产路110公里,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达14700万元。新增高标准农田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土地综合治理面积2万亩。
7万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新增节水能力可达1235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有明显提高。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15万kg,增产值2065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通过田间斗农渠的节水改造新技术的应用及水土流失面积的有效治理,大大降低了灌水定额,减少了灌溉水渗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下水污染,同时进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内的水环境条件和水质。增加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优化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张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