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文化的西渐
东夷文化是在古代中国东方各个部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发展,并经中原文化,尤其是夏商文化不断给以重大影响所形成的具有东方特色的文化。东夷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对周边地区的文化,特别是对中原文化发生着很大的影响。
中原腹地之东,民族众多,俗称九夷,在当时是山东省境内最强大的部族集团,这个部族活动范围遍及山东全境和周边地区。东夷人自称“人”,中原人称其“夷”,两者发音很近。
东夷人创造了东夷文化,一直发展至今。今天,我们说东原历史悠久,文化成果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并不夸张,大汶口文化遗址,以及由大汶口文明发展而来的龙山文化遗址,丁坞文化遗址等,都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九夷族在山东境内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
东夷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尤其是对夏商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是多方面的。从东夷文化的早期代表太昊、少昊、蚩尤等来看,东夷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太昊是东夷部族的祖先,称伏羲氏,风姓,以龙为图腾。他发明的八卦和瑟就成为周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八卦在周文王手中得以继承并发扬,直至流传到今天。瑟成为制礼作乐的重要乐器。
少昊,名质,赢姓,以鸟为图腾,修太昊之法,设官分职,所作典籍制度对夏商文化发生重要影响。
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他是水上民族,具有先进的水文化,特别是其部族冶铜和制造兵器的技术在当时非常先进。其先进性从对黄帝和炎帝的战争就能够看出来。后来,夏商冶铜和青铜器制造的高超技术必然与之有着渊源。
舜,又称虞舜,姚姓。《孟子》离娄说,舜生于诸冯,也就是今山东省诸城市。据传,舜亲率东夷人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渔业和制陶业,而且完善了原始的天文历法,创造了以《大韶》为代表的音乐文化,创造了早期的东夷文明。他成为尧帝的继承人,进而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所代表的东夷文化必然因他得到国家统治权而对中原文化施加巨大的影响,这是东夷文化西渐的最明显的历史证据。
大禹治水的辉煌成就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丰碑,而且是东夷文化西渐的集大成。大禹在全面总结东夷先民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疏导为中心的治水方案,在全国众多地区加以实施,最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东夷文化的先进性,也是东夷文化西渐的有力证据。
“太康失国”是说夏的统治者在东夷族的进攻下一度丧失了权力。从表面上看这个故事是讲东夷人后羿率领自己的部落和支持者打败了夏朝统治者,并取而代之;但是,从文化的层面来说,是东夷文化对夏文化的一次巨大的冲击和融合。当时,东夷人弓箭的制造技术是很先进的,这是东夷人打败夏朝的关键所在。“少康复国”则说明夏文化的代表夏朝统治者向东夷学习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结果。他们学习了东夷文化以后,才最终利用东夷文化打败东夷的。这应该是最早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例。由此,可以看到东夷文化西渐的巨大作用。
商朝的祖先吞鸟卵而生商,说明他们是以鸟为氏族图腾的,他们活动在山东、河南一带,可见,他们有东夷人血统。商灭夏取得国家统治权,与其同时,商所代表的东夷文化也取代夏文化而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中原文化。这是东夷文化由地域性文化转变为华夏文化的标志。
西周灭商以后,以周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取代了商文化,成为中原地区具有统治地位的文化。而商文化一方面与周文化融合,形成新的中原文化;一方面随分封的诸侯贵族来到鲁国等东夷地区,与东夷文化融合,成为东夷地区的先进文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东夷文化的代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齐国文化,表现为尚智重巧,推崇严刑峻法。其代表人物有管仲、晏婴。管仲是齐国的贤相,他帮助齐国富强,帮助齐桓公称霸,功劳盖世。晏婴也是齐国的名相,以善辩名扬天下。东平无盐丑女钟离春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钟离春出生于东平普通老百姓家中,虽为女郎,却立志报国,为齐国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被齐王纳为后,人称无盐娘娘。
另一个是鲁国文化,鲁国文化的崛起与中原文化的东趋有关,鲁国文化表现为尚德重礼,推崇仁者爱人。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是东夷文化西渐的成功典范。东平人成风也是东夷文化的代表,而且对东夷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她入主鲁国后宫,母仪天下。其子即位,成为鲁国的国君。
部落方国
东平是东原地区的中心地带,这里有唐尧、虞舜和大禹带领先民活动的遗迹,自中原大地上建立国家以来,东平这个古老的地方就有了象征古代文明的封国,如,宿、须句、遂、鄣、齐、鲁等。东平境内除了古代封国以外,还有许多古城遗址,有些遗址保存至今,如,遂城、鄣城、宿城、郈城、无盐城、宋城等。
虞舜之后始封于遂
东平接山北部有三个村庄分别叫上遂城、下遂城和北遂城,在上遂城村南有一古城遗址,名叫遂城。传说,遂城是虞舜的后代在商代之初建立的封国。
夏朝之初,东夷人首领后羿夺取了国家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太康失国”。 太康的儿子少康历经磨难,逃往有虞氏部落。此时有虞氏部落的首领虞思(又名直柄,为虞颉之子、强虞之孙、箕伯曾孙、商均玄孙),缅怀夏禹的功绩、可怜少康的悲伤遭遇,毅然收留少康。这有虞氏就是虞舜的后裔。他们不但收留了少康,还帮助他夺回了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少康复国”。有虞氏因此成为贵族。到了夏桀时候,有虞氏的首领虞期向夏桀提意见,结果被杀。商汤打败夏桀以后,封虞期之弟虞发为公,建立了封国,名遂。虞期因此又被称为虞遂。此后,虞遂的子孙后代一直生活在遂。
有虞氏后人擅长制陶工艺,所制陶器美观、坚实、耐用。该遗址出土的陶器碎片就能够佐证。遂城遗址属山间台形地,东西450米,南北35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0.6米。表层黄土,地表暴露物有灰、褐、红色罐和鬲口沿、豆盘、陶片以及饰绳纹的灰黑色较薄形小陶砖等。遗址区内西南部有一高土台,为当时遂国内城城址,当地群众俗称“南城台子”。
据《左传》等史书记载,商汤灭夏,封虞舜之后于遂,始建遂国,战国时为鲁之附庸,遂国人分为四个姓,即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鲁庄公十三年(前681)春,为平宋国之乱,鲁、齐二国要求遂国一同会盟于北杏这个地方。遂国曾经遭受齐国的侵害,因而他们不听齐国的号令,没有参加这次会盟。结果,齐国大怒,出兵灭了遂国。
遂国人多妫姓,说明有虞氏是妫姓,遂是齐鲁大地上比较早的封国。遂国被齐国所灭以后,遂国的领土归了齐国。
鄣国降服于齐
东平接山东还有一村庄名叫鄣城,鄣城村就是在鄣国古城遗址之上建立的。鄣城为西周时鄣国国都。据《春秋》载:庄公三十年(前664)“齐人降鄣”。鄣国被齐国消灭以后,其都城渐渐荒废。
鄣城遗址东西1300米,南北650米,文化层的中心地带被今鄣城村占压。村东北处,发现地表下0.5-0.8米处有较多板瓦、筒瓦及罐、瓮、盆等残件。
鄣国是姜姓的古城邦,西周之初,齐太公吕尚封其庶子子郭于鄣。这是西周时与齐国接壤的小国,他们作为鄣国的贵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从西周一直到战国时候。到了一个叫祥的人管理鄣国的时候,因得罪了同族人齐国的国君,结果被齐国所灭。《左传》中有“齐人伐鄣,同宗相残”的记载。祥在前来征伐齐国大军面前率国人向齐国投降,自此鄣国灭亡。
鄣国为齐国所灭以后,鄣国人为牢记这个亡国大耻而改姓。他们本来以国为姓,失国以后他们把鄣姓的“鄣”字去掉代表城池的“阝”部,使鄣成为章。章姓祖上这样做,就是因为鄣国人失去了领地,故而“鄣”字去“邑”。章氏自此开始。
鄣国的建立与齐鲁等国是同时代的,属于东方比较早的封国。
(姜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