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王晓)眼下正值蒜薹集中采收的时节,在大羊镇前郑村、后郑村一望无际的蒜田里,蒜农们穿梭其中,忙着抽薹、捆扎、装车,到处都是采收蒜薹的忙碌景象。
该镇已有30年的种蒜历史,仅前郑和后郑两个村子的种蒜面积就可达到1000余亩,加上周边村庄的种植散户,种蒜产业已然成为众多农户种植收入的重要来源,后郑村更是凭借大蒜产业被评为山东省乡土产业名品村。
“今年雨水虽然不算多,但我们在种植过程中浇灌充足,养护也更用心,长出的蒜薹根根鲜嫩粗壮,每亩地最少也能产个五六百斤,按现在每斤1.5元-2元的价格,总收成不会差!”正在蒜田里忙碌的刘大哥乐呵呵地说道。
蒜薹喜获丰收,不仅让蒜农们腰包鼓了起来,也给周边村民和闻讯而来的收购商们带来了商机。
肥城市王庄镇的李大姐每年在这个时节都会来到后郑村,“离得近,还不耽误照顾家,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我们村里的好多人都愿意来干。”据了解,今年已经是她第六年来到后郑村帮忙收蒜薹了。在乡间道路两侧,随处可见收购蒜薹的车辆,蒜农们通过询价、议价、过秤、装车,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产销两旺的喜人景象。
为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蒜薹产销工作,该镇制定应急预案,一方面从农户、雇工、运销车辆入手,提前帮助农户联系雇工和收购商,做好车辆、人员报备,亮码测温登记进入采摘地,搭建收购点;另一方面从道路交通管理入手,加强与交管、派出所及卫生防疫部门的协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影响,确保蒜薹产销过程顺利安全。
近年来,该镇按照“产业带动、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农民联动”的发展思路,自足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扶持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业,对种植基地、产品加工、运销渠道、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与推广进行优先扶持,让农民生产没有后顾之忧。目前,该镇已建成以西北村贝贝南瓜,前后郑大蒜产业,马楼甜叶菊、华夏神菊、草莓大棚,西王蔬菜大棚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致富产业,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