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焘(1034-1097),字况之,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嘉祐四年(1059)进士及第后,编校秘阁书籍,又任集贤校理、通判明州,检详枢密五房文字。绍圣元年(1094)任郓州知州,官至尚书左丞(副宰相),有“好贤乐善”的赞誉。后人有诗赞曰:校编秘板集贤籍,救助殃遭御史疏。元祐党争三贬黜,忠良利正气刚舒。
梁焘为人耿直,守道笃志。《宋史》评论说:梁焘,竭尽忠诚,事奉皇上,凡是皇上有错误的举动,知道没有不说的,虽然皇上有的听从有的不听,却像有虎豹在山上的气势。宋神宗元丰年间,天气干旱,很久不下雨,梁焘上书评论时政,建议朝廷改革政令,减免百姓负担,惩治官吏腐败,朝廷没有采纳。内侍王中正带兵出守边疆,奖赏不依法,梁焘争论这件事,没有被采纳,请求出朝,出知宣州。宋哲宗即位后,召梁焘为工部郎中,升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有人请求让宣仁皇后穿天子的衣服到文德殿为新任官加冕,梁焘率领同僚进行劝谏,梁焘引用薛奎劝谏章献明肃皇后不应穿着帝王穿的衣服出现在太庙的事情,宣仁皇后欣然接纳。梁焘又上书提出市易法已经被废除,请求免除中下户拖欠的债款;又请求拖欠青苗钱的下户,不要让保人偿还,宋哲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免除了人民的困苦。
梁焘为官正直,心系百姓。元祐初年,御史张舜民因论大臣遭贬,右谏议大夫梁焘曾十次上书救助也被贬,出知潞州。梁焘到了潞州,年成不好,梁焘爱怜百姓,没有等待命令就发放常平粮赈济百姓。流亡在外的人听到这个消息,来者络绎不绝,梁焘井井有条地安置他们,人们不再受饿了。第二年,梁焘又以左谏议大夫之职被召回。刚要上路,百姓攀住他的车辕不让他走,过了太行山,到了河内,老百姓才散去。前任宰相蔡确作诗怨谤朝廷,梁焘弹劾他说:“当今忠于蔡确的人,比忠于朝廷的人多;敢为奸臣说话的,比敢于发表公正言论的多。由此可见蔡确的气焰嚣张,盘根错节,贼党害政是大祸患。”蔡确终于被流放到新州。不久,梁焘晋升为御史中丞,又历任户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知郑州、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拜尚书右丞,转为尚书左丞。因有病,转为资政殿学士、同醴泉观使,改知颍昌府。绍圣元年转知郓州,朋党之争兴起,哲宗说:“梁焘每次有公正的议论,公开陈述抨击,都是出于公心,朕都记着。”因此,被最后斥责,最终竟以司马光同党的罪名被贬黜知鄂州。绍圣三年(1096),再贬为少府监,分司南京。第二年,三贬为雷州别驾、化州安置。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病逝,享年64岁。总之,梁焘用其生命书写了一部忠臣贤相的悲剧史。
(陈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