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当时厂子周围都是农田、河流,新建的开发区只有一条马路。”曹勇说。
尽管基础设施和通讯条件落后,但杨登辉还是被昆山人的热忱感动,投资500万美元成立了“昆大纺织”,1995年又转向IT产业。
事实没有让杨登辉失望。建厂以后,因为经常有国际业务,杨登辉就向昆山市政府建议解决通讯不便的问题。结果大约两个月后,1991年3月,昆山国际长途电话开通,而“昆大纺织”也成为第一家享受该待遇的台商企业。
“亲商、安商、富商”这句口号由昆山率先在大陆叫响。此后“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不对投资者说不”“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等理念层出不穷、薪火相传。昆山人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无微不至的服务态度、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将这座江南小城锻造成台商眼中的投资福地。
效能创新造就“昆山服务”
昆山,一个921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却超过青海、西藏等省份的经济总量,人少事多是一个常态。如何破解?昆山走过了10年效能创新之路。
在昆山效能办每年组织的效能创新奖激励下,机关创新蔚然成风。在审批部门,不断缩短审批流程;在通关部门,不断加快物流通行速度;在一些非一线经济部门,则着力在经济发展、服务民生中找到切入点,助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通过效能创新,一些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得到突破。昆山作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首先遇到了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两难”困局。昆山市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8+8”节地新模式,在2011年,这一模式不仅顺利保障了160项重大工程落地,而且入围全国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在昆山,企业申办领取营业执照需要多少时间?一周;企业申办领取施工许可证需要多少时间?一个月;企业竣工验收需要多少时间?验收部门联合行动,一周内完成;外商遇到工作生活上的问题,找部门还是找领导?昆山设立了一个“马上办”,24小时解决问题。
这些高效的工作,并不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高效集成系统,各部门的创新联动,再融入现代科技,形成了一条“昆山服务”的高速路。昆山是全国第一家成立行政服务中心的地方,他们将各部门的审批权项集中到行政服务科,所有行政服务科全部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先后开展了9次大规模审批提速,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即办件比例由最初的15%提升到70%,并在全国率先实施网上审批,网上审批率超过45%。同时,所有工作流程通过视频连接“效能办”,强化督导。
“在昆山有一个‘982’现象,就是出口企业的98%订单产品,能够两天内摆上国外货架。”昆山日报党组书记樊万朝说。
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催生“葡萄串”效应
有个故事:昆山的干部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看看还有哪些零部件生产企业未在昆山设厂,然后有针对性招商,结果收到奇效。
目前,昆山在40公里范围内就能采购到所有配件,实现了足不出市就可组装一台笔记本电脑,成为全国精细化产业链招商的典范,并从“加工时代”、“制造时代”向“创造时代” 冲刺。
台商喜集聚、重人脉。最初捷安特、富士康、沪士电子、统一企业等知名台企的进驻,成为昆山“以台引台”的招商名片,而且这些企业也互相转告,主动为昆山招商引资。捷安特到昆山后,不仅台湾、日本数十家自行车中、下游配套协作企业相继追随,在长三角形成了世界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基地之一,还带动其他行业的台企慕名而来。
昆山最主要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厂商有九家投资建厂,从电子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面板到整机生产,构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IT产业链。
电子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不仅引发了新一轮台企投资热潮,也带动了很多“老台企”的转型升级。原来的“昆大纺织”,1996年开始步入IT产业,投资了“镒生”、“镒胜”两家企业,主要经营计算机连接线、电源线、机壳等配套产品,有些产品的销量已经占到世界市场的三成。
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是台湾地区首屈一指的产业公会,旗下有3000多家会员企业在大陆投资设厂,由这一公会所作的“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昆山连年被列入“极力推荐台商前往投资的城市”。
采访手记:服务永无止境
昆山贴近台商、支持台商、关心台商,台商投资昆山、融入昆山、共赢昆山,昆山与台商共同谱写了“融合发展,致胜未来”的绚丽篇章。这种合作共赢的局面是昆山人不断解放思想、追求卓越服务的结果。
实践证明,服务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实现高标准的发展目标,必须打牢高质量的服务基础。东平实现全面崛起,环境建设仍需加强,必须立足“服务永无止境”的追求,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制度、创新服务措施。 (特派记者:陈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