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董柯欣 熊象鲁 通讯员 何敬慧)彭集街道(滨河新区)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在服务好县级重点项目的同时,全力抓招商、引项目、兴产业。今年,聪润科技、亿来塑业、冠州塑业等10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增就业岗位1100多个,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的双赢。
记者在聪润(山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一条条流水生产线上,以植物纤维为原材料的环保餐盒经过压模成型被生产出来。作为一家具有自主研发团队和专利技术的现代环保企业,聪润环保科技在育财源、促就业方面发挥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据聪润(山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宇介绍,该公司目前已投产的一期工程用工130人左右,工人的月收入在4000块钱以上。二期以自动化为主,二期投成之后,产值在两亿左右,税收超过600万元以上。
在亿来塑业生产车间里,一排排编织机开足马力,几十名工人紧张忙碌。目前,企业日产各类编织袋10万条,全部供给瑞星集团。在吸纳120名工人就业的同时,企业还将简单易加工的缝纫工序下放到周边村里,一大批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就业增收。
“我和我对象都在这个厂子里上班,一个月我俩加一块儿一万块钱吧。在这里上班离家近,比外出去上班方便多了。”山东亿来塑业有限公司机修工刘尚严高兴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彭集街道持续做大做强山大泰山科技园、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平台,加速推进项目孵化和小微企业成长。目前,山大泰山科技园入驻企业70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省级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7家、一企一技术中心4个。同时深化与山东大学的合作,新规划的科创中心已开工建设,总面积4万平方米的科创园区和1.6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即将动工,从众创到孵化、从加速到产业的项目成长体系加快完善。
今年上半年,彭集街道(滨河新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54家,各类工业企业达到4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实现财政收入5500万元,近万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下一步,彭集街道(滨河新区)将着力抓好规划引领、集群协作、招引培育、开放合作、园区建设、绿色发展等六个方面,切实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聚集性强、辐射带动广的产业示范区,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见实效、出实绩,争取更多更好的项目尽快落地,以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岗就业。”彭集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滨河新区管委会主任葛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