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江泽民同志为张家港精神题词:“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17年前,张家港市获全国首批文明城市荣誉。17年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张家港召开。从此,“张家港精神”叫响全国,还被誉为苏州发展的“三大法宝”之一。
  此后,张家港市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在实践中赋予张家港精神“争先、创新、务实、富民”等新的时代内涵,以“无功即过”的意识抢抓发展机遇,以超越自我的追求提升发展定位,以激励竞争的机制营造发展氛围。这不能不让人再次将目光聚焦于这座已获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光荣城市。
  走进长江之滨的江苏省张家港市,只见高楼鳞次栉比,街道整洁美丽,城市规划错落有致,让人感受到这是抒写着青山绿水、携带着江南水乡灵气、弥漫着现代文明气息的秀美城市、乡村,这一切物质和精神上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源自于张家港精神。
  在张家港,巨幅广告牌“让张家港精神永放光芒”引人注目。张家港市文化中心,以“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为主题的“张家港精神展览”常年在此展出。走过长长的展厅,目睹张家港两个文明建设的辉煌成绩,“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形象而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张家港精神迸发的是张家港人不甘落后、争创一流的高昂士气。基于此,近年来张家港市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2位数的速度增长,跻身我国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百强县中前4强。 
  “张家港精神是我们科学发展的力量之源、城市之魂,它不仅激励和培养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干部和企业家队伍,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市民对我们这个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张家港市委书记徐美健说。
   17年间,张家港的市委书记换了6任,用张家港精神塑造市魂,多年来始终贯穿于张家港的文明创建之中,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干。  
  “团结拼搏是前进的基础,负重奋进是前进的要求,自加压力是前进的动力,敢于争先是前进的目标。”张家港人对张家港精神如是理解。张家港人的争先,不仅是在宏观环境宽松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是在宏观环境偏紧时创造机遇、迎难而上,分秒必争去“抢”、千方百计去“拼”、有胆有识去“争”。近年来,张家港人不仅“抢”到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冶金工业园,也“抢”到了一大批外资企业如美国杜邦、陶氏等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张家港人还善于在“闯”中开辟新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家港人积极推行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较早地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一大批现代企业如沙钢集团等脱颖而出。从乡镇企业转制到激活民营经济,从推进沿江开发到发展园区经济,从实施城市经营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张家港人始终在“闯”中前进,并催生硕果累累。张家港目前形成了以保税区、开发区为龙头,各专业园区为骨干的工业生产力布局,培育了冶金、纺织、建材、机电、粮油和化工等优势产业,并形成了规模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向经济“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本地企业沙钢、福临门等品牌效应也已显现。2011年,张家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0亿元,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2.3万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2亿元。
  张家港把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更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活力和潜力。该市在成为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争创全国第一批生态市;在拿下“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的牌子后,又把率先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列入年度目标;在荣获“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和“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又向“中国人居环境奖”发起冲刺。张家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先后获得84项国家级和102项省级荣誉称号。
  如今,张家港人在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赋予张家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着力打响以张家港精神为核心要义、以实干创业为关键内涵、以永争一流为鲜明导向、以文明进步为显著特征的城市文化品牌,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引领张家港率先发展。
  采访手记:张家港精神是一个全国典型,到张家港“取经”的队伍络绎不绝。然而精神不是样板,不是随意就能复制的。“张家港精神”的内核之一,不仅是在宏观环境宽松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是在宏观环境偏紧时创造机遇、迎难而上,分秒必争去“抢”、千方百计去“拼”、有胆有识去“争”。如果往往止于表面的新鲜和热闹,而没有下力气去“抢”“拼”“争”,就会丧失诸多发展良机。在东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新时期东平精神。如果我们把张家港精神和新时期东平精神相结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的高度来消化吸收、发展提升,并使之真正在实施“倍增计划”、“幸福工程”的实践中得到弘扬,成为发展动力之源,力量之魂,必将为加快“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东平”步伐做出更大贡献。                                              (徐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