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提起司马光,可说是无人不知。若说起他曾在东平为官之事,恐怕不为广知了。
  大多数人熟悉他,大概就是那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了,无数启蒙读物里差不多都有这个关于少年司马光机智救人的故事。1989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著名演员赵丽蓉和侯耀文表演的喜剧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人们在捧腹大笑过后,更是强化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记忆。
  我偶读史文,获知司马光曾经在郓州做过通判一职,引起了我的兴趣,禁不住产生了深入了解的期望。
  司马光任职的“郓州”,非今日之郓城县。隋开皇十年(590年),置郓州,治所在今郓城县,唐贞观八年(634年)移至须昌,位于金山东南埠子坡西东平湖内。唐代在此设节度使,宋咸平三年(1000年)河决郓州,冲坍城池,迁城于今州城。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郓州为东平府,不再设置郓州。郓州之名跨隋、唐、宋三代,时间大概570年,统领5州、30个县。六省通衢,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人口稠密,堪称资政养民之邦。文学名著《水浒传》作为累积之作,由于素材来源有早有晚,多处“郓州”“东平府”交混出现,实际指此一地。
  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不是少时的聪明勇敢,而是他编写了一部旷世巨著《资治通鉴》。这是一部我国现存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编著历时19年,正文300多万字,加上考异与胡注,约600万字,共294卷,记载了战国到北宋建国前共1362年的历史,涵盖了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文化诸方面。《资治通鉴》是一部政治教科书,受到历代政治家的重视。一代伟人毛泽东将《资治通鉴》视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两部大书之一(另一部为《史记》),一生读了17遍,并称“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终生喜爱。他读史鉴今,为治党、治军、治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司马光到郓州的任职时间在1054年,此时郓州治所当在搬迁后的新城。司马光到来之前,北宋另一位名人寇准也只差一步到郓州担任通判一职。寇准之名在政绩而不在文显,老百姓熟知他则在于各种传统戏曲和现代影视剧的演绎。寇准受朝廷指派,到北宋和西夏交战的前线押运粮草,圆满完成任务后,朝廷一看他是个干才,就提升他为郓州通判。寇准到郓州赴任的前夕,受到宋太宗的召见。谈话中,太宗看他才学出众、口齿伶俐,心生喜意,马上取消了郓州通判的任命,直接任命为三司度支推官。如此,多了那些寇准在朝堂上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而东平也就错失了关于他的一些传说佳话,实为历史憾事。
  司马光之所以能到郓州,实际与北宋历史上的另一位名人有着直接的关系。提起这位名人的名字,“庞籍”知道的恐怕不多,但若提起“庞太师”这仨字来,大家的脑子里就会立即明白是谁了。在以前的戏剧、评书一直到后来许多以包公为题材的“包公戏”中,“庞太师”阴险狡诈,是作为正义一方的对立面出现的。扰乱朝纲、构陷忠良、祸国殃民,是他留给听书、看戏者最大的印象。庞籍和杨家将斗,和八贤王斗,和包青天斗,实际熟悉正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个极大的误会。人们常说,“说书唱戏,没有真事”确实如此。戏剧艺术讲究矛盾冲突,杨家将、包拯是好人,那么就得找个坏人来衬托好人,庞籍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替罪羊。
  “庞太师”的真名为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菏泽成武县)人。历史上的庞籍不仅不是个奸臣,反而是个能臣干吏。《宋史》记载了他刚直敢谏、忠勇报国、提携人才的事迹,甚至将他比喻为诸葛亮这样的股肱之臣。
  1051年,庞籍官拜宰相,因敢说敢言、刚正不阿,在朝廷上得罪了不少人,连皇帝也怕他的耿直,心生嫌弃之意。1054年,庞籍外放郓州,为郓州知事并京东西路安抚使。
  在外放时,他也把司马光带上,让其做典学,司马光离开志趣相投的王安石、石杨林、寇准等欣然前往。为此,北宋大诗人梅尧臣为其作《送司马学士君实通判郓州》一诗饯行:
  君家世典史,君复续祖为。兰台未成书,汶阳从已知。将行我何赠,一诵溪堂诗。闻彼多蒲鱼,可助鼎与卮。在昔阮嗣宗,初赴东平时。醉扶乘蹇驴,图画犹可披。今见国门外,徒驭不驱驰。十里马一歇,五里车一脂。不得同雁群,相送过寒陂。
  司马光到任后,先负责了一段教育工作,后来转为庞籍的副职做判官,负责考察全州官员。1055年,宋仁宗以庞籍熟悉西夏情况为由,将他调任并州知事兼河东路经略安抚使,负责西北边防。这次调动,庞籍依然把司马光带上,一起离开郓州,让其不离左右。
  人们读到此处也许不免问,庞籍为何喜欢司马光呢?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一切来源于庞籍与司马光父亲司马池的特殊友情。
  司马池(980年-1041年),陕州夏县人,自称是晋朝安平王司马孚的后代。登进士第,知数州县,所至皆有政声。司马池有两个官场上的知己朋友,一位是庞籍,另一位是张存。司马池经常带着司马光参加与庞籍、张存的聚会。司马光从小聪慧,在三位大人的谈古道今、评析时事、品鉴诗文中,学习领略了许多东西。庞籍和张存十分喜爱司马光,张存将自己的三女儿许配给司马光为妻。
  1038年,司马光与庞籍儿子庞元鲁同榜进士,且因同娶张存之女,为连襟关系。一年后,司马光母亲去世,又过两年,司马光父亲司马池去世。丁忧之后,司马光再次入仕。父亲在世时,司马光在父亲身边做过两年小官,但此时又不得不从头开始。古时刚出道的小官需要靠资历丰富、位高权重的高官提携,才能脱颖而出,如范仲淹、苏轼、苏辙就得益于欧阳修这个伯乐的推荐提携。
  庞籍与司马池有莫逆之交,司马池死后,庞籍把司马光视为自己的亲生之子,处处加以提携、培养也就不足为奇,况且司马光也确为可造之材。
  1044年,26岁的司马光任武威军判官。此时,庞籍为朝廷枢密副使,推荐司马光回朝廷工作。在郓州和并州期间,庞籍与司马光共同工作生活在一起。两人生活中情同父子,官场中又亦师亦友,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一心一意把地方工作做好。司马光作为后来人,“谅无伯乐顾,疲劳安敢论”。从庞籍身上虚心地学习了许多东西,这一时期为司马光一生最幸福的时光,一直念念不忘。所以司马光在《祭颍公文》中说:“今日所蒙,莫非公力。言念恩纪,终身难忘”。
  在郓州期间,司马光继续对历史的钻研,并走访名山名水,写了一些郓州山水、民风民俗的诗歌:
《奉和始平公忆东平》
  千岩秀色拥晴川,万顷陂不上下天。委地针监随处市,蔽空桑柘不容田。讼庭虚静官曹乐,儒服宽长邑里贤。不为从知方负羽,独乘渔艇老风烟。
《送韩进郓州宁亲》
  车马俨何之,东冈旧有陂。三年别亲意,千里达家时。去仕元戎幕,来为太学师。宁须负斗米,不复断机丝。物色迎归鞚,光辉入寿卮。作画无此乐,此乐独君知。
  行文至此,我脑中忽然涌现出如此的画面:968年前,一老一少行走在从东京汴梁通往郓州的官道上。他俩的年龄相差31岁,一个沉稳老练,一个踌躇满志,都胸怀治国安邦的同一理想。古之郓州,今之东平,也因他们的到来,让久远的历史变得既鲜活又厚重。
  一眼近千年,如今已是盛世。东平美丽的无限风光中,那些历史名人如璀璨夺目的繁星,映照着脚下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沃土,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刘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