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然而,我对于月亮哪天圆的问题,似乎并不会在意太多。我只是常常想起小时候的中秋夜晚,一家人相聚小院拉呱赏月的图景。
  在那时,大约晚上9点钟的样子,月亮高起来了,越发显得皎洁。月光从院中那棵高大的家槐树上穿过,影影绰绰的线条将立在院中的整个香台都铺满了,柔和而温馨。就在几天前,母亲早已把香台及其周围清理、打扫干净,临近中秋的时日,更是每天整理。母亲生怕因香台不洁,而影响了中秋上贡的虔诚。
  母亲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神灵。她说,神灵有眼,善恶分明。人如果做了好事儿,一生就会有神的庇护。相反,如果人办了坏事儿,那早晚都要有报应。在母亲心中,神灵能够给人们主持公道、扬善除恶、伸张正义。
  在生活中,母亲总是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她的那些想法。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常让我把热腾腾的饺子、酥脆的油饼、煎熟的鱼虾、刚出锅的咸卷等食物先给爷爷奶奶送过去。那些都是第一次出锅,也是她给老天爷上完贡之后的。母亲要么用碗,要么用碟,然后在用笼布包裹好,叫我或者妹妹赶紧给老人送去,目的是让他们趁热吃下。
  在母亲心里,第一锅出来的好吃的,首先要放到香台上,让神灵品尝,然后是家里的老人,最后其他人才可享用。一般情况下,她都要亲自去香台上贡的。原因在于怕小孩子嘴馋、急慌,“偷工减料”缩短了贡奉时间,让神灵品尝不够味道。
  说实在的,爷爷奶奶在世时,吃的东西最多的莫过于我家了。那些食物都是我姊妹仨人亲自送去的。周围邻居每每看到,还要与我们开开玩笑。“这回又给你爷爷送去什么好吃的?”他们笑呵呵地问,“让我吃点儿,行不行?”“当然行了!给——”我边说边递了过去。其实,人家不会轻易吃别人的东西,况且他们知道那是给谁送的。
  不久,月亮上得更高了,光更明了。如果离得够近,足可以看清人的五官了。那时候,母亲才开始从屋里端出早已准备好的贡品,在香台上摆出:一包打开的月饼、一盘苹果、一盘石榴。贡品摆好了,母亲就会跪在香台前,向神灵念叨一番,我和妹妹弟弟就会躲到一边。对于孩子来说,母亲的操作我们是看不懂的,唯一盼着的是等母亲完了,我们就可以吃到那些美食。
  我向来不喜欢吃月饼。在我记忆里,每年中秋我都没有吃过一个完完整整的月饼,要么吃一点外面的薄皮、缘边,要么掰开后尝尝里面的青红丝就罢了。我认为月饼太过甜腻,吃进嗓子里总有种说不出甜“过”的味道。另外,当时的月饼花样品类单一,就拿那种川蜜的来说,太过酥脆,拿在手中,外面那一层层的薄皮会稀里哗啦地掉落,我不大喜欢那种感觉。仅是将散落手中的那层薄皮送到口中品尝一下,体味其中的面味和油香。有时,剩余的小渣渣,不舍得丢掉,也只好伸出舌头将其舔净。
  尽管我不太喜欢月饼,但它作为中秋节的经典食品,是少不了的。对于喜欢的孩子而言,过中秋当然是件快乐的事情,能够享用一年之中仅有那次美味,也是很难得的。
  回想小时候,我们和叔叔家的弟弟妹妹到爷爷家“领赏”的情景。每年八月十五前夕,爷爷都会买下不少月饼和水果,总要给我们各家分分。那时两位老人的身体都还壮实,在他们眼里,中秋节是正宗的节日,应当好好过才行。  
  在当时,爷爷正做着个小买卖,手里较宽余一些。虽说儿子们早就分家另过了,但在爷爷看来,他们还是孩子,更不要说还有很多孙子和孙女了。老人的心目中,对子孙的爱永远都是不能少的。
  爷爷通常给各家准备礼品:一份月饼、几个苹果或者石榴之类的。每家都有,一家不落。那种奖赏一样的赠送年年如此,已经形成了惯例。每逢到那个时刻,各家都会派人前去“领赏”。对于孩子们,“领赏”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每个人都踊跃前往。有时候,我们还不止去一个。
  记得有一年中秋,东平湖发大水,秋庄稼都被淹,没有了收成。那时父亲和别人合伙去东北逮鱼,因为与当地人没有达成协议,鱼没逮成,还赔了几百块钱的运输费。所以家里更困难了,就连过节上贡的月饼都没钱买了。
  那天我和妹妹高高兴兴地跑到爷爷家“领赏”。
  “小秋田,他姊妹几个都来了!快给他们拿去——”爷爷乐呵呵地对奶奶说。“好吧,还是每家2斤月饼——8个苹果6个石榴?”奶奶问。“他家今年困难,多给一些吧。”爷爷发话了。在爷爷的吩咐下,奶奶走到里间屋。我知道,在爷爷家里,好吃的东西一般是放在那里。那间屋里黑咕隆咚的,不熟悉的人根本找不到。而奶奶呢,能很轻松地做到。
  “都进来拿吧!”奶奶首先递给我了几包月饼,妹妹也拿到了月饼和苹果,弟弟接过了奶奶给的石榴。我们领到了“奖赏”,拿着高兴地跑回家。当时的我们犹如战场上凯旋归来的勇士,将月饼和苹果举过头顶,以那种敬献式的“礼仪”呈现在母亲面前,着实地炫耀了炫耀。
  母亲一一接过月饼和苹果等。“这下好了,我们中秋节上贡有指望头了。”母亲大声说道,“但是,还有两天才到八月十五,我先放那里,你们不许偷吃哈。”母亲下达了命令,妹妹弟弟本来有想早吃点的念头,也只好就此先打住了。
  就是在那年,爷爷特意给我家多分了2斤月饼、6个大苹果和4个石榴,算是解决了当年的燃眉之急。如今月到中秋,之前的那些孩童都慢慢长大,并各奔东西,成家立业。而爷爷奶奶都已仙逝多年,父母也年过古稀。回想在老人关爱之下的中秋佳节,都成了往事,当了回忆,但依然是满满的、浓浓甜味儿。
  愿岁月静好,人人安康。(韩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