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旧县乡把基层党建工作牢抓在手,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大力实施“强村固基 加油给力”工程,将发展的重心向农村一线倾斜,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政策引导机制,用四个“+”号模式,探索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积极引导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投,激活农村发展链条,调动村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探索出了四个“+”号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成功模式。
  “3+2+1”模式,引导机关干部沉下去接地气。旧县乡选取一批优秀机关干部下派到各村,任职“第一书记”,实行“3+2+1”工作模式,即3天下村工作,2天在乡里集中处理机关事务,1天用来对上对外争取。3天时间内,“第一书记”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走街串巷,访贫问苦,撰写“民情日记”,制定发展措施。按照“五个一”的要求,带出一个好班子、谋划一个好路子、联系一个贫困户、引进一个好项目、办理一件好实事。此外,利用每周一的时间开展“铧山论坛”活动,“第一书记”在台上交流上周进村工作情况和本周下村工作计划,将已经办了的事和将要办的事拿出来比一比、看一看,相互学习促进,真正接好底气惠民生。
  “1+2+1”模式,激励农村干部干得好长志气。针对空壳村普遍存在的班子弱、基础薄的现实,该乡拿出专项资金,加大对村里的资金投入,实行“1+2+1”的帮扶激励模式,实施“加油给力”工程,提高村级的“造血”能力。乡财政对每村补贴1万元保障正常运转,村“四职”干部的工资由乡里统筹发放,建立村支部书记工资增长机制,以奖励形式每年补贴基本工资的25%,逐年提高,实现四年翻番,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每村补贴2万元引导村级项目发展,发挥启动资金的“酵母效应”,激发干部群众率先发展的热情,营造人心思上的发展氛围,解决有钱干事的问题;每村补贴1万元对村干部进行奖励,经过考核,凡是思路清晰、发展快速的村都会得到乡里激励,不让干事者吃亏。
  该模式推行以来,在全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各村正在积极谋划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新上了一批服装加工、石材加工、秸秆发电项目,建设了十几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新修了近10条村级发展路,建设了一大批标准街、公共厕所和公共垃圾池,形成了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丁继胜  刘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