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和广州纪念堂的设计者——东平人吕彦直(1894~1929),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鲜为人知的是,吕彦直的成长和近现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有着密切关系。
严复(1853-1921)字又陵,福建省候官人,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段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在1896~1897年间译成的《天演论》中,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而最早协助严复翻译和传播《天演论》的是吕彦直的父亲吕增祥。
吕增祥(1848-1901),祖籍东平县彭集镇吕家庙村,光绪五年考中举人,后在晚清李鸿章幕府任文案知县。曾任驻日使馆参赞。历任临城、南宫、天津知县。1900年,吕增祥任开州知府,1901年因脑瘤卒于任上。
严复和吕增祥是鸦片战争以后出生的同代人。积贫积弱的国势和重重叠叠的民族危机,造就了这一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特殊品质。严复西学广博,吕增祥国学深厚;严复从教从译,著作立身,吕增祥则科举入仕,四海为官。殊途上之二人惺惺相惜,互为臂膀。吕增祥善诗文,国学修养比严复还要深厚。严复12岁就开始接受西式教育,留学英国回来后,曾猛力补习国学。他给自己的译著提出了“信、雅、达”的要求。为此,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过程中,经常请教吕增祥。1897年冬季,为便于商榷和修改《天演论》译本,严复干脆请吕增祥住到了自己家中。二人日夜相守,早晚切磋,不亦乐乎。
严复与吕增祥志趣相投,互相敬慕,且比邻而居,二人的友谊和交往便自然地延伸到了儿女辈。吕增祥的二女儿吕静宜嫁与严复长子严伯玉。严复的二女儿严璆则是吕增祥的二子吕彦直的未婚妻。如此,严、吕两家有来有往,亲上加亲。
1901年5月,吕增祥不幸因公殉职,吕彦直年仅7岁。严复对吕增祥的儿女视如己出,主动安排吕家年幼的孩子读书学习和生活。其中,特别于1902年安排未满8岁的吕彦直随其长子严伯玉往巴黎读书。
6年后,吕彦直随严伯玉回国后,又得到严复的关怀和鼓励,先是到北京五城学堂师从大翻译家林纾读书。后又报考刚刚开办的清华学堂(即日后的清华大学)。清华毕业后又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
吕彦直没有辜负严复的期望和栽培,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成长为中国近代优秀的建筑师,为中华民族设计和建造了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这两大宏伟建筑。
吕彦直早年丧父是不幸的。然而,他能及时地得到严复的关怀和帮助,接受完备的现代教育,最终成材,却又是不幸中之万幸。严复无意中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位英才,这一贡献,当不亚于他翻译《天演论》。 (徐玉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