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接山镇坚持“村级主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树典型、示范带动”的原则,根据村级条件,创新形式,探索六条村集体增收路子,有力地解决了村级“有钱办事”问题。
由于政策调整、基础条件等方面制约,村级增收成为各级的老大难问题。村里没有增收源,村级无钱办事的问题尤为突出。今年以来,该镇借助基层基础年活动,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开动脑筋,不断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探索六条村集体增收路子。即:资源开发型。即利用村集体所有现有土地、矿产资源、水利设施等资源,通过招商引资、自主开发建立企业,实现创收。接山镇姜庄利用村里拥有的紫页岩资源,兴办新型建筑材料厂(砖厂),每年创收15万元。项目带动型。即利用村级现有的闲置院落、学校等场所或地理区位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实现增收。刘所村利用村里闲置的原办公场所,引进了活塞厂,村集体年收入6万元左右。服务创收型。村集体通过为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搞好用工、水电等方面的服务,收取部分服务费的形式,实行增收。接山村通过发展玉米制种产业,与泰安市五岳种业公司合作,按照每斤收入1角钱的服务费,仅此一项村集体年收入在20万元。股份合作型。即村集体以基础设施、资金、厂房等形式与企业合作经营,实现创收。接山村以土地、基础设施投入等方式入股,与浙江华鑫管业合作,建立了钢管厂,村集体每年分红5万多元。土地整理型。即利用国家土地政策,村集体将闲置的旧宅基地、旧场院进行复垦,恢复转换为耕地,村里再对外外承包,增加收入。今年,肖庄村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土地30多亩,收入100多万,重新规划建设新农村。资本经营型。即村集体利用现有村里的资金进行投资,产生收益。姜庄村村集体投资30万元兴办矿泉水厂, 年可实现收入在20万元。 (颜丙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