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戴庙镇在深入推进“强村固基”工程开展中,积极引导省选派到村“第一书记”牢记责任,吃透村情民意,趟出发展路子,扑下身子扶贫帮困,积极投身到农村大舞台尽显身手,千方百计促增收,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取得工作实效打下了良好基础。
  接地气,理路子,强村固基添“双翼”。在镇党委、政府帮助下,该镇11名省选派到村“第一书记”深入村队,查找症结,认真调查研究,选准发展路子,制定发展规划。宋圈村第一书记孔志峰通过对宋圈村地理位置的认真考察,仔细分析研究后发现,该村食用菌种植正在规模发展,但还需延长产业链、拓宽增收渠道。经多方征求意见,他帮助村里理出了“食用菌种植工厂化发展、循环利用增值增收”的路子,下一步计划新流转土地70亩,建设封闭式厂房,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种植,单位面积的年产量达到60吨/亩,是传统大田种植法的6~8倍,而且可实现全年稳定供应,不受气候季节影响;建立食用菌加工厂,把双孢菇加工成罐头、面条、脱水烘干精装等多个品种,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利用食用菌采收后菌种原料可作为绿色有机肥还田的有利条件,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提高土地产能,增加农民收入,开启宋圈村奔康致富新征程。
  挖潜力,拓富路,启动经济发展“引擎”。该镇第一书记干字当头,积极谋划全村经济发展,拓宽致富增收路子,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陆庄村第一书记到村后,立足陆庄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甘甜、村里有大片沙土地及杨树林的实际,依靠自己所学知识和信息广、消息灵等优势,积极为陆庄村引进生态畜牧养殖项目,主要依托陆庄村及周边杨树林,大力倡导生态养殖,以养殖高附加值的芦花鸡、小尾寒羊、莱芜黑猪为主要品种,先期成立合作社,让农户入社,村上注册村集体性质公司,创立产业品牌,通过集体养殖高端品种(如芦花鸡),建立养殖基地示范园,然后成立加工龙头,进行产品深加工,上加工项目,实现村集体增收,带动农户致富奔康。 
  办实事,惠民生,搭建干群“连心桥”。民生连着民心,司里村第一书记张舒心系于民,帮助村里搞好建设规划,搞好环境整治,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利用该村得天独厚的山林发展优势,制定千亩核桃园和棘梁山生态旅游观光园规划,发展农家乐9家。 
                                                                    (陆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