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从 “两面红旗”到硬肩章
      先说说衣。1984年8月,我走进了原东平县交通局运输管理所,成为一名交通执法人员。当时的标志服装一年到头仅有1套,全部是质量一般的的卡,仅有交通标志无肩章。1987年后,红红的肩章像两面红旗开始镶嵌在衣领,陆续发展到今天的毛料冬装、羽绒多功能服。厂家每人量体裁衣,从的确良春秋装到制式腰带,从领带到备用纽扣,全副武装,全新展示,一一折射出时代变迁的烙印。
食:从“游击战”到小圆桌
      其次说说食。以前,东平县交通局没有专门的食堂。1978年,家在农村的交通工作人员生活条件更差,带着煎饼加咸菜上班是常事。自2004年3月以来,在加快14个乡镇(办事处)交管所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交通系统大力实施以小会议室、小阅览室、小浴室、小饭堂等内容的“五小”工程,饮水机、液化灶、彩电、餐桌、空调等,一应俱全,给基层一线执法人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住:从“干打垒”到办公楼
      再三说说住。1978年,我们县交通局机关仅有4排24间瓦房,每间办公室里几张三屉桌,几把木椅子,加上笔和稿纸,就是所有办公的硬件设施。夏天,防暑措施就是手中的纸扇;冬天,防寒就是俗称“扫地风”的煤炉子。冬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劈柴、生炉子。1984年通过改造,将瓦房“变脸”为平房。随着形势的发展,1991年在平房前面建起了4层办公楼。2007年5月,我们县交通局办公楼经过梳妆打扮披上了新装。
      1985年12月,由于区划调整,位于东平湖西部的斑鸠店、银山、商老庄等5个乡镇划归东平县。首次到这5个交通运输管理站进行车辆年审,映入眼帘的全部是土坯房,俗称“干打垒”,里外一个样。近年来,我们县交通局加大基层单位规范化建设,道路管理处、交通稽查大队等19个执法单位,全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楼。
行:从行路难到村村通
      最后说说行。1985年,我们县干线公路有旧县至县城、彭集到沙河站等16条县乡道路共计145.5公里。自2003年以来,县里快速启动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工程,通车里程已达2400公里,716个村(居)基本实现村村通,初步形成放射状高等级公路与普通干线有机相连、布局合理、城乡贯通的现代化公路网络。去年以来,我们县交通局先后完成了贯中大道、大清河生态旅游码头、大清河-东平湖旅游航道等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其中,贯中大道即济广高速公路至东平港连接线全线通车,融入了省会济南到东平湖景区的l小时旅游经济圈。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县仅有东平、州城、水河3家正规汽车站。目前,14个乡镇(办事处)交管所实现了一乡一站一所目标。1978年,水河汽车站每天发往济南的班车仅有一个班次。如今,从东平发往济南、泰安等大中城市的班车,15分钟一班,采取集约化经营、航空式服务,实现了“一站通”,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大大提高。如今在县城,招手即停有出租车,环县城旅游有景区公交车。在乡村,有城乡直通车,行车难、乘车难已成为历史。
      近年来,为打造“水浒故里,水上东平”旅游品牌,5家旅游公司、8座黄河浮桥全部纳入正规化、制度化管理。在开航时节,装备有卫星定位系统的海事巡逻快艇,每天坚持在东平湖水域护航。2009年5月1日,大清河、东平湖旅游专用航道贯通,国内外旅客畅游东平湖、活读水浒传更加安全便捷。
      东平未来不是梦。随着创建东平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园林县城“双创”活动的实施,加上穿越东平的济徐高速、晋鲁铁路、京杭运河(东平湖至济宁)续建工程等数条交通大动脉的相继开通或建设,我县正逐步成为国内外旅客回归自然、体验文化、休闲度假的理想旅游目的地,素有“钢班子、铁队伍”美誉的东平县交通局前景将更加美好。(讲述人 张霞  整理  方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