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十二五”的全新竞技场,作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赛场老资格排头兵的常熟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这种兴奋既来自过往的成绩,更来自现实的竞争压力。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榜上,常熟与昆山、江阴、张家港并列第一,常熟人认识到,如果不能抓住新一轮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不能在新兴产业上大有作为,常熟就很可能被其他三家所甩开,被后面的赶上和超越。基于此认识,常熟人三年前就提出了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太阳能光伏、高性能特种纤维、IT电子信息产业五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力量的总体思路。3年来,常熟经济结构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一大批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被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所替代,依靠高科技企业的风起云涌常熟实现了经济的深度转型和发展。常熟如何转型,何以转型?
智慧型产业成为常熟经济转型的新面孔
  在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网路神公司记者了解到,这个去年才开始建设,只有不到100个人的小企业,由于从事G动力在企业应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创造出了崭新的移动营销商务模式,今年的产值就将达到2亿元。据了解,在常熟高新产业技术园,以机械、家电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IT电子信息产业,已占到园区总产值的七成以上。而放眼整个常熟,工业经济三大主战场的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和常熟高新产业技术园,五大新兴产业正呈现集群式扩张的喜人态势。以诺华制药、芬欧汇川为代表的研发外包服务,以阿里巴巴软件为代表的在线电子商务外包服务,以网路神公司为代表的动漫外包服务等新兴主导产业,为转型升级中的常熟绘就了一张“智慧型”的产业面孔。
创新成为常熟经济华美转身的强助力
  “智慧型”企业在常熟的崛起,归根到底来自于常熟的创新。在常熟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可以说创新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在创新主体上,他们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工程”引导科技龙头企业、规模骨干企业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接,培养壮大一批具有独立研发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正是得益于对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江苏梦兰集团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电脑,实现了企业从“枕芯”到“龙芯”的跨越,实现了从传统家纺企业向高科技企业华丽转型。
  在创新载体建设上,他们以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城、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按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原则,把建设产业高地和打造人才高地相结合,充分发挥领军人才与骨干企业的主力军作用组织企业以联合体的形式实施项目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引导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产业链配套,通过取得一批科技成果、锻造一批创新团队、转化一批项目、催生一批科技企业,带动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的整体提升。
  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他们深化完善以“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为核心的招才引智体系,依托“海鸥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江苏行”等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和博士向企业集聚。在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创园办公楼里,有一间面积不大的实验室,这里,蕴育着海归博士娄征的一个梦。娄征原来在美国福特下属的一家企业工作,2009年10月,他携自主发明的“可变气门驱动技术”回国创业。这项新技术,可以为汽车发动机节省油耗15%-18%。如今,娄征和他的团队每天都泡在这间小实验室里,反复试验。“我们估算过,这个市场的规模是70亿美元,可以说前景非常广阔。我们争取明年底前实现产业化。”53岁的娄征雄心勃勃。如今,像娄征这样怀揣技术报国梦想的科技领军型人才接踵而至,为常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实施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继续推进“百名工程硕士”培养计划、深化校地合作对接,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学术机构等,加快培养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记者了解到,在常熟进驻大学科技园的近130家企业中,与高校有实质性关联的有57家,基本是校企合作进行成果转化。而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则是全国首家设在县级市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由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18所高校与常熟共建,被誉为常熟的“产业智库”。
  在创新环境建设上,他们认真强化科技人才工作的量化考核和绩效导向,实施“人才生根”战略,优化科技金融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建立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人才工作格局,一个由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各负其责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常熟逐渐形成。近3年来,常熟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资助额已高达6000多万元。前年11月,一场“赢在常熟--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淘出了一大批高科技项目。其中,来自南京工业大学的炅纳思团队作为赛事唯一一个特等奖获得者,不仅获得100万元奖金,还获得了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的100万元创业基金,该团队的陶瓷刹车片项目得以迅速转化并投产。“凡是大赛上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来,租房有补贴,税收有奖励,落户有优惠。”大赛主办方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邓运华如是说。正是由于对人才发展环境的不断创新,使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在常熟脱颖而出,实现了和常熟发展的共赢。
 采访手记:   发展源于创新
  在常熟,创新正在成为一种深刻的城市自觉。而常熟的每一次创新,都来自于对发展的强烈压力意识和责任意识,都来自于对发展的重新审视和定位,都来自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没有创新则没有跨越、更没有领先,这就是常熟创新带给我们的领悟和启示。
              (特派记者 王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