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县财政局的每周讲坛会以及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的“学业务、学经验、学政策、学法规、学理论、学”敢干大事,善干难事,能干成事'的真本事、真水平的六学竞赛活动;县水利局的“专家讲坛”制度,县建设局的“实践课堂”制度,彭集镇和老湖镇的每周学习制度,县公路局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记者在采访过程了解到,几乎每个单位都有“拿手戏”,每个单位都有“特色菜”,而这些形式各异、目标方向却一致学习制度的建立,像温润的春风、像久旱的甘霖滋润着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和心田。境界在学习中提高了、素质在学习中提升了、责任在学习中强化了,理解上级决策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了。
      在彭集镇,记者看到一本厚厚的机关日常管理制度,学习制度、首问负责制、AB岗工作制、诫勉谈话制、中层干部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制等各种制度历历在目。在老湖镇,记者同样看到一本工作制度汇编,领导干部工作制度、经济社会考核奖励办法、副乡级以上干部工作考核办法、机关干部工作考核办法、管区工作考核办法、农村支部书记考核办法等一应俱全。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的“1+1”工作模式在全县各个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中风行。以制度强责任、以责任提认识、以认识提境界、以境界推执行。我们高兴地看到,针对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提条件的没有了、讨价还价的没有了、中梗阻没有了、消极观望的没有了、等靠要的没有了,而代之的却是干就要干好的豪情,干就要干出新的东平速度的豪迈,不论多大困难也压不倒的气魄。城市生态水系、佛山公园、文化中心、东原阁、旅游集散中心、文化中心、城中村改造、稻屯洼人工湿地净化工程、旅游中心码头……2010年,东平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多如群星;2010年,东平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推进的速度却如此惊人。而这背后是广大干部群众对县委县政府决策的高度认识、高度理解 、高度统一、坚决执行。人心齐,泰山移,成为东平跨越发展的有力前奏。

项目一线淬火——提升科学发展推进力
      如果说2009年是我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之年,2010年绝对是东平发展史最好最快的一年。今年一个又一个大项目让人目不暇接,一个又一个大事、喜事让人眼花缭乱;一个又一个成就激起了东平人民发展的豪情,一个又一个变化把东平人民的希望和自信点燃。
      发展是需要人来支撑的。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的项目运作模式让责权利实现了高度统一。这既是对长期坐惯了办公室缺少实践经验干部能力的一种挑战,更为广大党员干部在一线锤炼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
      在州城街道办事处,办事处妇联主席刘文红告诉记者,才开始投入千年宋城建设的时候,自己既不懂也不会干,更不会和群众打交道,才开始做群众思想工作的时候,经常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在宋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她充分认识到,和群众打交道,既要抱着一颗真心、诚心、爱心,更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本部门的职能。如今,她不但对做群众拆迁工作不再恐惧,而且还经常能想出一些好的办法。万里旧居建设涉及到19户群众的拆迁安置,在说服群众过程中,她巧妙借助自己妇联主席的身份与拆迁户女主人进行感情的沟通和交流,不但使群众很快消除了消极情绪,而且很多人还帮助她去做别人的工作。她说,通过一年的工作,自己不但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学到了很多在办公室无法学到的东西,更加深了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认识。以前总认为自己的工作不重要,现在看来,不是自己的工作重要不重要,而是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工作重要。如今,州城街道办成立了巾帼文明队,围绕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经常自编自导自演很多文艺节目,去敬老院、消防中队和群众中去演出,不但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而且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好评。
      在东平街道办记者座谈时了解到,去年,焦村新社区建设拆迁的时候,几乎全镇上下都靠在村里、靠在现场做工作。经过一年的锻炼,很多干部对拆迁的政策、程序、如何与群众沟通和交流几乎都已经了如指掌。今年,县城城中村改造涉及十几个村,论规模、论工作都比去年大得多。但是,今年的拆迁却没有了去年“大兵团”作战的宏大场面,一个村的工作,往往几个人就能解决。街道办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说,通过这几年在一线的锻炼,街道的很多干部都成了拆迁方面的“专家”。拆迁,这个老大难问题,在他们眼里已远远没有那么令人恐惧和害怕了。
      负责文化中心建设的是县建设局的工会主席李宏力,他告诉记者,以前不负责这个工程的时候,对建筑行业几乎一窍不通。但是既然担起了这个责任,就要做好。在工程的要求和逼迫下,他学会了看图纸,学会了鉴别建材的质量,学会了工程计算,学会了建筑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的控制和管理。现在谈起建筑,他俨然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土“专家”。
      在县工业园区,工会主席姜春霞告诉记者,通过一年的包保项目和重点工程的锻炼,她学会了“弹钢琴”,做到业务工作和包保项目两不误;学会了灵活,如何“曲径通幽”般地化解征地和项目建设中出现的老大难问题;学会了借力打力,学会了很多推进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在东平湖景区管委,记者也了解到,去年管委刚成立的时候,很多从乡镇招考上来的干部对旅游都一窍不通。但是经过一年来在旅游一线的摸爬滚打,他们对旅游项目建设、市场开发、宣传营销、产品设计、旅游接待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最东面的接山镇汇河流域景观改造,到湖西面的斑鸠店镇六工山山寨水寨建设;从银山的旅游大项目建设到新湖的负重崛起;从国际龙舟赛的成功谋划到水浒旅游文化月一系列项目的成功运作,记者经常听到"办法都是逼出来的,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这样的感慨。干过了再干这样的工作,就感觉到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记者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如今,和很多在一线上盯着靠着的干部谈工作,喊苦叫累的少了,谈困难、谈条件的少了,而写在他们脸上的更多的是坚韧、自信和无所畏惧。
      温室里永远培养不出傲雪的寒梅,鸟笼中永远培养不出翱翔的雄鹰。经历过风雨,彩虹才更加绚烂;经历过磨砺,刀剑才更加锋利。我们惊喜地看到,经历过项目一线淬炼的一大批干部正吮吸着实践的营养快速成长,成为加快东平跨越发展的坚强柱石和不竭动力。

更加关注民生——提升和谐发展统筹力
      在县环保局记者了解到,今年他们严格环境执法,采取驻厂监管、在线监控等多种形式,全程全天侯监控减排工程的运行情况,切实强化对重点减排项目的监控管理,截至目前我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为改善稻屯洼水质而实施的稻屯洼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投资210万元,在鄣城、丁坞、黄徐建设完成了3处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对大清河上游来水的无缝隙全天候监管;抢抓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中央环保专项资金投放的机遇,精心策划了投资近1.2亿元的东平湖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中央环保专项资金6900万元已于8月份到位。
      在县财政局记者了解到,截至到目前,我县已落实各种涉农补贴资金9000万元,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农户手中;安排农业生产性资金9400万元,支持小型农田水利、现代农业优质鱼产业、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低产田改造、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发放家电下乡补贴款797.6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款647.6万元,全部免除农村老年人合作医疗资金,受益人数达13.3万人。今年全县人均增资604元,人均月工资达到2578元。
      农村低保标准由去年的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1200元,城镇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240元。全县城乡低保对象由去年的12631户、23253人增加到16406户、30018人;全县五保供养对象达到2584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196人,为204名患大病的救助对象和边缘人群实施了救助,直接发放医疗救助金40.8万元;为153名五保供养对象实施了小额临时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4.59万元;资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缴纳参合参保资金123.8万元;县福利中心建设已完成投资920万元,综合服务楼主体改造和暖气管道安装已全部完工。这是记者在县民政局了解到的一组数字。
      县移民局坚持以“整合优势资源 改善库区民生”为切入点,一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库区生产条件;一手着力推进产业发展,培养库区“造血”功能,促进了库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共投资3055.65万元,新建交通道路18条、23.21公里,新打农田机井124眼,改造涝洼地4987亩;建设麻鸭养殖基地13处,鸭棚400余个,奶牛养殖小区3处,食用菌种植山洞208个,灵芝、黑木耳种植大棚200个,让很多致富无门的库区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
      为改善北部山区灌溉条件,县水利局积极争取资金1.47亿元,对二十里铺引湖灌区末级渠系进行配套改造,涉及灌溉面积20.6万亩。现在他们正在加紧组织施工,力争让工程早日发挥效益。截至今年5月,我县5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
      县发改局瞄准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各类民生项目。今年,他们争取到教育危房改造专项资金150万元,此项目我市仅2家。争取到中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资金1000万元以及省调控资金600万元,使中医院病房楼建设资金圆满解决。县市政公用事业局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城市的大街小巷全部安上了路灯,对城市所有的道路和排水渠系进行了维修和清理,仅城市容貌综合整治资金就达到1093万元。
      戴庙乡今年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对中小学校舍进行了改造,投资700多万元进行了道路建设,改造涝洼地和沙化地6200亩。今年,靠近黄河的几个村支部书记反映,群众的土地由于渠系不通浇不上水,旱情严重。乡主要负责同志得知后,立即带人步行考察引水线路,当天拍板,用了几天的功夫就疏通完善了渠道,让清澈的东平湖水流进了老百姓干渴的土地。老湖镇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明确了为民所办实事的目标和责任,加大了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社会弱势群体救助、敬老院扩建等工作力度。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有一个深深地感受,就是不论各级领导和干部,对民生比任何时候都重视,对老百姓的事情比任何时候都重视,对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重视。他们积极从老百姓的所想、所思、所愿出发,竭尽全力改善民生,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让群众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让老百姓更加幸福安康。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成为东平施政者的最强音。

时刻牢记形象——提升人民群众公信力
      形象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人民群众的信任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今年4月份,佛山公园建设现场,县建设局副局长、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李冰因为工程紧张,已经把去北京调养的事情推了3、4个月了。每天,他拖着安装着假肢的右腿都要在工地从山门到公园入口来来回回10几趟。4月24日下午,他在爬宝鼎广场的斜坡时,一不小心,右腿一软,失去了重心,只听右腿“咯吧”一声,就趴倒在斜坡上。他怕同事们担心,就强忍疼痛,装作没事的样子,继续向山门走去。回到家门口,面对仅有的三级台阶,他感觉就象(像)三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妻子听到他的动静后,小心地把他扶进屋。这时,他的衬衣已经完全湿透,脱掉鞋子,里面是一道道的血迹。
      在滨湖大道建设测量时,当时已是11月份,去年的冬天因为雪下得早,似乎格外寒冷。为了让工程尽早开工,获得准确的水文数据,县交通局技术员张鹏穿着皮衣皮裤直接跳到齐腰深的水里,在水下一呆就是1个多小时,上来的时候冻得全身直打哆嗦。
      今年大年刚过,我县105国道彭集段拓宽工程就拉开了序幕。县公路局工程处副处长邢召水在工地上不慎脚趾骨骨折,医生让他住院,但是他挂着工地上的材料供应,在医院简单治疗以后,他打着石膏板、拄着拐棍又出现在工地上。
      在采访中,记者几乎每天都被这样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每一个重点工程工地都有着说也说不完的事迹,都有着说也说不完的感动。行动是无声的号召,榜样是最好的动员。正是在他们的带动和激励下,新时期东平精神在东平大地上激昂回响,一个个发展奇迹在东平大地上相继诞生。他们是新时期东平最可爱的人。
      对工程进行严格的招投标制度,完善各种监督制约机制,把工程和项目置于“阳光”下,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对工程的规划、设计、质量标准和完成时限等以不同的方式向社会公示,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在每一个工地都有一幅工程介绍图板,很多工程负责同志告诉我们,承诺了事情就要办实、办好,要不人民群众就会失去对我们的信任。
      国际物流园区从开始动议到开工建设3个月,佛山公园从开始建设到一期工程完工不到半年,戴村坝景区建设从开始施工到现在风姿初绽也就是几个月的时间,晋鲁铁路东平火车站的争取,滨河大道、滨湖大道、城市生态水系、旅游集散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2010年,每一个重点项目都撩动着人们的神经,每一个变化都让人们热血沸腾。网络上、饭桌上、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所听到感叹和赞赏,不正是民声的具体体现吗?变化写在身边,形象却记在了老百姓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