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昆山,马路开阔畅通,公园郁郁葱葱,高楼鳞次栉比,民居粉墙黛瓦、人流熙熙攘攘……细细品味这座城市,蓬勃涌动的活力让人震撼和羡慕。
采访中,记者拿到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不俗的底气:全市研发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5.61%,创新能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值由2007年底的7869万元提高到2.3亿元。
更有一串“桂冠”,可以彰显发展的后劲:中国经济转型特别贡献奖、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中国县级市最具创新竞争力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向以外向型经济见长的昆山市,在外贸依存度逐年下降的同时,生产总值却不降反升、由大转强。由此可见,阔步前行的昆山,转型升级勃发新动力。
经济结构呈现四大转变
“外贸重镇”是昆山的标签,众所周知,昆山外贸的主体是笔记本电脑及相关产业。这个国土面积不到中国万分之一的县级市,每年生产的笔记本电脑超过全球产量的一半。
而今,这座城市的内涵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微妙而深刻的改变。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昆山外贸依存度逐年下降的同时,而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100亿元增至2011年的2432.3亿元。这一现象,只有一个解释:昆山已经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条腿走路”。
在仁宝视讯(昆山)有限公司现场,记者看到,厂房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据介绍,今年,昆山市安排重大项目158个,总投资1662亿元,其中当年度投资408亿元,比去年计划增长13.3%,重大项目的建设将对投资增长发挥支撑拉动作用。
“昆山经济转型呈现出‘四个转变’,即由出口拉动为主向投资、出口、内需协调拉动转变;由电子信息产业“一业独大”向新兴产业、服务经济发展转变;由加工贸易“一贸独大”向多种贸易并存转变;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集约发展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凸显。”昆山日报党组书记樊万朝介绍。
“一强多元”重构产业链
“沪宁高速堵一堵,全球IT市场抖一抖”,形象地反映出昆山作为IT重镇在世界的地位。
据悉,金融危机期间,昆山外贸在全国率先实现增长,主要得益于笔记本电脑出口,让世人认识到昆山IT产业链之强大。但有,倘局限于IT制造环节,没有高端龙头企业的引领集聚,“一业独大”亦非好事。
从“一业独大”到“一强多元”是昆山的战略选择。昆山在突出电子信息和现代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促进价值链的提升和再造。
IT产业链向光电、软件攀升,传统制造业向研发、销售等总部迈进,成长型企业向上市冲刺,精彩的转型故事,几乎每天都在昆山演绎。
去年,由三一重机自主研发的SCC86000TM履带起重机在昆山下线。这是目前全球起重能力最大的履带起重机,被誉为“全球第一吊”,打破了国外品牌在该领域的垄断。与三一重机一样,凯宫机械、昆仑机械等装备制造企业,依靠“外向带动”与“创新驱动”的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从外向配套到借鉴学习再到自主创新的发展新路,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有市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迅速崛起。
新兴产业“唱主角”
在昆山,维信诺公司兴建了AMOLED(有源驱动有机发光显示器)产业化项目,建设一条4.5代以上生产线,产品尺寸覆盖3到30英寸的各种标准。这标志着我国OLED产业实现从小尺寸向大尺寸的重大突破,而有机发光(OLED)正是继显像管(CRT)、液晶(LCD)之后全球公认的新一代显示技术。
以自主创新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维信诺公司只是昆山发展新兴产业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昆山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为发展第一方略,锁定了新显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服务外包产业。2011年,全市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188.7亿元,增长24.5%,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0.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9.7%。
昆山虽是县级市,却汇集了21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其中奥妙,离不开昆山吸引人才的大气魄--每年按不低于年度财政支出1%的标准,设立人才专项奖励资金。清华大学昆山校友会理事长、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贵博士来到昆山高新区创业,短短5年间,天瑞仪器实现了从“一间办公室”、“一幢大厦”到“一个产业园”再到“上市公司”的裂变,其核心产品荧光分析仪销量居全球第一。
以最优载体“抢最好的牌”,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已成昆山共识。昆山有全国第一个设立在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并建设阳澄湖科技园,整合工业技术研究院、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科技园区、软件园等创新载体,构建了以“1院3区10基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采访手记:
转优才能更强
思想解放是“总阀门”,转方式、调结构,首要解决“头脑”问题。昆山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的龙头,已经完成工业化过程,仍然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进程,站在更高起点上再出发。
东平作为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的双重任务。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必须坚持以跨越发展为主题,处理好“快”与“好”的关系;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以统筹发展为主轴,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以绿色发展为主导,处理好“增”与“减”的关系;以改善民生为主旨,处理好“强”与“富”的关系,才能够创新突破,加快科学发展步伐。
(特派记者 陈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