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闻名全国的张家港市,多年来将文明培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三连冠”的县级市。如今,张家港市在统筹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同时,又不断推进城乡一体文明联动,文明硕果越结越多。
推进城乡一体才能建成真正文明
  早春三月,来到张家港,处处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景色秀美,城市、农村更是难以区分。据介绍,张家港的文明建设起步早、标准高:他们从不吐一口痰、不丢一片纸做起,到把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低洼地建成美丽的暨阳湖生态园;从说一句“谢谢”“对不起”开始,到8年来涌现出300多位道德模范,形成独具特色的好人群体……文明逐渐成为响当当的名片。
  “文明培育是全过程的计划,要融入城乡统筹的动态进程中。”张家港市委书记徐美健说,“只抓城市文明远远不够,既发展城市文明,又不放松乡村文明,还能让二者长期协调发展,这才是真本事。”
  为此,张家港的文明建设注重发挥城市文明引领作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规划、服务网络建设城乡一体推进、素质教育城乡一体开展、居住环境城乡一体建设“四位一体”,加快消除城乡文明差别,推进广大农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理念”的城市化,构筑起城乡一体文明的新优势。“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张家港市育一代新人,更育满城市民,为此专门制定了《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编发了30万册《文明市民读本》。张家港的城市和乡村,5万户家庭通过礼仪培训,全市涌现出300多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
城乡一体推动,激发起农村文明创建自觉
  走进张家港永联村图书馆,只见不少村民正在安静地阅读。一位阅读者说:“过去农民的注意力离不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现在不同了,我们也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陪同的同志告诉记者,经历了村变、经济变之后,村里最注重的是人变。
  永联村是全国文明村,以“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成为张家港城乡一体文明建设的典范。以钢兴村的永联村富裕起来后,对精神文明建设愈加重视。永联村不仅建起了戏院、图书馆藏书3万册,阅览室拥有270种报刊,月借阅量3500册。经常有《红楼梦》等名家大腕演出的大戏,也有当地民间小戏,家门口也能看红磨坊演出,让村民天天有戏看、家家有书读。而且坚持开展其独具特色的“文明家庭”评选。永联村每年拿出1000万元,按照村民每人1000元的标准,将村民遵纪守法、环境卫生、计划生育和家庭生活纳入考核评比内容,采取村民家庭和社区小组成员联动奖惩、监督考核的办法,每年评比一次“文明家庭奖”。
  据介绍,在永联村,像随地吐痰、说脏话这些曾被一些村民视为习惯的行为现在已基本绝迹了,代之以吹拉弹唱、健身娱乐,其乐融融。
  “永联村只是一个缩影,在张家港,以人为本,将城乡文明建设始终融入群众柴米油盐的细节处,与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共同跳动,推进城乡文明联动,文明创建切实落到实处。”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说。
城乡一体共文明,托起幸福新生活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张家港市通过三次区划调整,将全市26个乡镇合并为8个乡镇和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统筹规划、统筹发展。为缩小城乡差距,张家港加大富民强村力度,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超过了1.5万元。张家港形成了最大的强村群体,14个村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万元,村均可支配收入498万元。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初步建立,农保、被征地农民保障与城保基本实现并轨,城乡的医保、低保也在加速接轨。
  他们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城乡一体的环境建设极大地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近年来,张家港投入36亿元打造城乡一体的快捷交通,各镇至市区、镇村至一级以上公路的车程缩短到15分钟以内,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交。投入9亿多元实施了农村饮用水改造和改厕工程,投入6亿多元构建了通达顺畅的河网水系。如今,张家港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生活环境像城市了,生活的内涵怎么样?在永联村,文化建设有自己的新追求,村里高水准设计建设了“江南农耕文化园”。走进这个文化园,其观赏性、知识性和文化性令人赞叹:在土地整理区,畬田、圩田、梯田、桑基鱼塘等各类土地利用形式直观呈现;在农耕历史区,石刻的书籍摆满小径两侧,《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农耕历史著作精华汇集;在农耕谚语区,数十根石柱上镌刻着苏州市书协会员挥毫写就的170余条农耕谚语……
  “富裕起来的永联人,有自己更高更强烈的文化追求!经济发展水平再高,张家港精神不能忘,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法宝不能丢!”永联村陪同的村干部说。
  文明意味的是付出,也是拥有;是责任,也是享受;是形象,也是尊严。如今,张家港处于从全面小康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时期,张家港人又有了新的目标,就是要把张家港建成多种文明形态高度协调的现代化港城,用文明成就每一个张家港人心中明亮、璀璨的梦想。
采记手记:    
文明的力量
  张家港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既发展城市文明,又不放松乡村文明,在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同时,又不断推进城乡一体文明联动,文明硕果才会越结越多,才是真正的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强大合力。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拓展新的内涵,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注重健全和完善机制,通过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科学有效的目标管理机制、赏罚严明的奖惩机制和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提升自身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特派记者 徐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