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州城街道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以“打响有机牌,做好菜文章”为主题,始终瞄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引导农民大力种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有机蔬菜,在“特色引领、产业培植、拉长链条、组团发展”的特色示范园上下工夫,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做大做强做优蔬菜产业,走出一条“发展餐桌经济,有机蔬菜致富”的新路子。
目前,街道有机蔬菜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形成沿高速公路线和331省道线的万亩示范园。以徐庄、文庙、田园丰和柳林等四个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三十个村,受益群众1.2万人。露地蔬菜面积2000多亩,其中杭椒面积500余亩,将打造江北最大的杭椒生产基地。山药、胡萝卜、土豆的种植面积也日渐扩大;蔬菜大棚300余个,冬暖式大棚20个,主导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芹菜、彩椒等,亩均年收入6000-10000元;新成立农业合作社4个,徐庄村的胡萝卜、山药和文庙的土豆已通过国家有机蔬菜、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形成自己的本土品牌。
为保证蔬菜的生产品质,街道严格执行“三规范”和“四统一”种植和优惠政策,极大的调观察力起了菜农的积极性。凡是街道出产的蔬菜必须严把质量关,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规范使用有机肥料,保证无残留;使用农业投入品时,必须按照规范,确保使用有记录,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同时,完善订单生产模式,降低市场风险,保护菜农收益。他们还做到“四个统一”:统一补助政策。积极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街道对新建设施种植户每亩大棚给予1000元的奖补,并计入全年经济工作考核;统一技术服务。街道植保、农经、农业中心和南方的技术人员长年驻村入户指导;完善“农户+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蔬菜合作社的作用,为广大种植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土地流转。为了形成规模经营,整合发展,街道积极做好协调服务,进行土地集中流转,吸引种植大户,办理流转手续。统一配套建设。结合“千亿斤粮食”和“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完善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大棚蔬菜基地的生产提供便捷条件和有利保障。
今年上半年,刘桃园村又流转土地600亩,新建田园丰有机蔬菜合作社,有机胡萝卜已经开始上市,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文庙彩椒大棚再度扩大面积,形成县内唯一的有机彩椒生产基地,快速占领市场,形成了城区直供的生产模式。徐庄宏塔食品公司抓住蔬菜大量上市的有利时机,投资100余万元新建恒温库一座,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在发展壮大有机蔬菜种植规模的基础上,他们还引导种植产业向休闲、观光等城郊型、体验型农业发展转型,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全方位打响有机牌,做好菜文章。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