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单县老城中心、省级重点文物朱家大院已全面修复完成。陈列着360行当泥塑、餐饮、木制相糖模具等物品的展厅,把朱家大院变成了民俗文化馆,展示出鲁西南独特风情的民俗文化,让即将消逝的历史在这里可触可感。据介绍,这里每天都吸引着几千游客过来参观。来自单县东城的李静然老人激动地说:“别小看这些老玩意儿,我今年70岁了,小时候我才见过,这可是俺们的文化,可不能丢掉了!”这是单县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带动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单县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放在了与招商引商、大项目建设、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同等位置,明确提出了“一心、两区、一带”的文化旅游产业战略布局,即以县城为中心,浮龙湖和吕后故里为两区,黄河故道为一带,把单县打造成鲁、苏、豫、皖周边区域的文化旅游产业高地。他们制定完善了《单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单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选定挖掘老子文化资源、发展当地品牌文化、建设百坊名城、经济社会变革等十几个专题进行调研、采访,出版了《老子在单县》、《百狮坊、百寿坊图文集》、《单县书画精品集》、《民生为天》等10部专集、报告文学;建设了幵山公园、环堤公园、湖西人民广场、湖西红色教育基地、东沟河绿色生态长廊、展览馆、文化中心、浮龙湖旅游度假区、老子文化风景区等10大文化旅游重点工程。
  朱家大院是座明清时期的复式四合院,保存完好,具有典型性的明情贵族大院特征,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单县在朱家大院修复过程中,按照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对朱家大院的屋面、墙体、檐梁等进行了全面修复。县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近年来,单县非常注重对现有文物的保存和开发,以历史遗存为依托,充分挖掘湖西古城文化特色,延续并完成了古城保护开发工程,实现了保护遗存与科学发展的相辅相成。同时,把乾隆御街作为老城保护开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围绕朱家大院建设了三元文化广场,依托历史文化遗产百狮坊、百寿坊建设了仿古商业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牌坊文化产业园,成为单县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的又一亮点工程。文化遗存的存在给广场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也提升了周边城镇化住宅以及商铺的价值,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与此同时,单县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组织的招商和文化活动为引导,以园区招商、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为重点,强化文化旅游产品大推介,推动民间资本大投入,引资建设了海安工艺、西子绣品等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全县18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45亿元。
  该县充分挖掘红色、戏曲、楹联、古城、故道、牌坊、长寿等文化资源,规划布局、继承改造、对接提升,形成了红色文化旅游、古城文化旅游、故道文化旅游、新城文化旅游四大亮点,县内一日游、两日游已初具规模。他们先后组织20家企业参加了第105届广交会、第19届华交会、东盟10国贸易展览会,使木鼓、佛珠、布艺、玩具、油画框、彩蛋等文化旅游产品出口量连年递增。2011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超过5亿元,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超过3亿元,同期增长超过均40%。
  采访手记:  传承文明,实现共赢
  传统建筑本身是文化发展的结晶,是地方文化集中荟萃的地方,是文明的传承,应该让人们去认识它、了解它,同时,旅游所产生的收入还可以反哺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旅游产业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我国其他地方的旅游业从1990年代后开始兴旺发达,但很多地方的发展是不健康的,就是因为功利心太强。就单县而言,首要是保护。他们非常注重对现有文物的保存和开发,无论是朱家大院,还是百狮坊、百寿坊,众多的古建筑遗存,都变成了悠久文明的可感形象。单县用文化抚触“城市痕迹”,匠心独具地让保护遗存与科学发展实现了“亲密接触”,实现了共赢。      (特派记者  徐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