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庄古民居群
  常庄村始建于明朝初期,颜姓、赵姓等在此生活繁衍,不断增修扩建,形成现在规模。其古民居至多,堪称“鲁西第一民居群”。常庄古民居群基本保存了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清代民俗建筑的重要史料。
  古民居群包括常庄寨、颜氏大街南院和北院老宅、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司令部办公室、保险楼、风凰嘴老宅、会客大厅以及其他多处民居大约共30户计500余间,为平房、砖石墙,木顶架,一门双窗,券式,内有木梯通顶部,当地村民称为“挂屋子”。特别是颜家大街南院老宅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四,共计30余间房屋;有的为平顶房,有的为四合院建筑,布局合理,保存十分完好。
  在古民居群中,有一个重要的颜氏家族的代表性建筑--复圣祠,又称“颜氏词”、“颜家庙”,是常庄颜氏家族祭祀先祖、商议本族要事的地方。创建于明代早期,毁于明末战乱,清乾隆七年复建,民国年间进行过重修。祠内现存正殿三间,顶脊砖雕四条龙,吻兽高突,保存基本完整。面阔23米、进8米、高4米,三开间,面阔米,进深6米、高6米,石柱高4米。门殿厦柱上刻联“视听音动杏坛间天心独见,虞夏商周随苍内五道维新”。复圣祠内原来碑刻较多,现存清乾隆七年、二十年和咸丰元年重修碑各一方,记载了东平州颜氏氏族人建庙祭奠复圣之盛举。其中有乾隆七年庠生颜淑清作《望后人建祠堂》,草书碑,镶于庙门内东壁上。复圣祠保存了清早期建筑风格,保存基本完整,脊上龙形纹饰代表了其建筑规格之高。碑文记载了东平颜氏祭典及皇恩频加的史实。
  常庄寨,据传是清乾隆年间修建,原是乡人为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所建。寨墙高20米,周长约4800米,全是石料。东、南、西、三面,墙宽八十公分,墙里屯土十米高,顶部四米宽。北石墙高三米,上面可以跑马。西北、东北和正南面,寨门高大,上面都有装火药的土大炮。据载,炮灯出去有半亩地的一片,威力相当大。东西两边,各有一个便门,显得很矮小。庄东西南三面,都有护城河,深五米,宽十米,水从东北进,西北出,经金线河,再入汇河。五门都有人把守,早开,晚关。常庄寨是村里抵御敌人入侵的保护工事,现在在原北寨门处遗存一段寨墙。
  “大圈门”和“窟窿门”这两处宅院都是富家的宅院。“大圈门”位于常庄的中心,因其大门高大成圈,胡村人称为“大圈门”,明末建筑全是青砖灰瓦,三进三出的大院子,有两层的小楼,有宽敞的厅房。“窟窿门”,因其大门较高深,像个黑暗的洞口,故村人称其“窟窿门”,位于常庄东北角,北靠马山,院大墙高。
  保险楼位于常庄西南部,是清末民国初大户颜景航家的宅院,面积十余亩,房屋数十间。村人因这座石楼坚固安全,故以“保险楼”称这座大院。保院楼全用一块块上千斤重的大青石建成,为二屋,当时为了收集到上好的石材,颜景航向乡人许诺,每块青石一块现大洋。因为石料齐整,垒墙石缝都没用石灰填补。墙的四周留有碗口大的枪眼,楼下还暗置了地洞,楼上也垒起了枪垛口。目前保险楼遗迹尚存。                          (颜丙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