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接山镇刘所村9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了村委办公大楼和农民文体活动广场,依托产业兴起了一批运输、种植、购销等产业工人和运营大户,“产村一体化”在这个村得到有力印证。据了解,像刘所这样的村在该镇还有十几个,这也是该镇实施“产村一体化”工程以来带来的新气象。
开展基层基础年活动,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实现党的工作重点向基层倾斜,也是广大农村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挖掘资源潜力,探索发展路子,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此,该镇党委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视野,提升境界,创新发展模式,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施产村一体化。产村一体化就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按照本村产业发展特点,结合党委政府经济发展战略,把村级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实现“五个好”目标。即班子好。基础党支部人员配备齐全,班子向心力强,能凝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路子好。能够结合全镇经济发展格局和中心工作,立足本村实际,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集体增收路子,年内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场所好。村级办公场所干净、整洁,各功能室设置完善,布局合理。各类规章制度健全,并上墙公布。办公桌椅配备齐全,满足办公和会议需要。环境好。村内环境整洁,修建垃圾池或购买垃圾箱;建立了“共产党员示范街”,明确责任人,环境整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产业好。村级班子积极根据本村种植传统,结合全镇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发展种植、养殖等各类富民特色产业,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他们以管区为单位,每个管区确定1—2个产村一体化示范村进行重点培植,以点带面,全面实施产村一体化,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后口头村建设了办公大楼和农民文体活动广场,借助大汶河的地域优势,兴建快乐农场,大力发展边角经济,探索村集体+农户股份合作模式,沿村内纵横道路栽植垂柳3800棵,由村集体购买树苗,群众种植管护,三年后可成材,预计每棵利润100元。群众与集体三七分成,村集体年均增收7万元。按照“集体+大户+群众”的模式,在4200米生产路两侧,立体栽植速生垂柳4197棵、五角枫3230棵,集体、大户和群众的持股比例为4:5:1。按目前行情,成材后每棵利润50—100元,集体年均收入8万元,群众年均增收2万元。而且,在道路两侧栽植高档绿化苗木,美化了村庄环境,形成了文明新风,村集体每年能节省环境综合整治费用2万元。
(颜丙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