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一个月卖了20只活兔,挣了600多元。下个月,还能再卖20多只。”近日,州城街道东门管区亭坡村62岁的张大娘笑的合不拢嘴:“如果放在往年,儿女每个月都要寄钱回家,现在不用他们寄钱,我们自己就能养活自己啰!”
州城街道有5.4万农业人口,60%青壮年外出务工,92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留守家中,其中1400多名“空巢”老人分散各村。这些老人体弱多病,收入微薄,生活艰难。老人们常常是只能等着儿女们寄来生活费,这让身在外地打工的子女也是压力倍增。如何解决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成为街道领导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该街道农村历来就有养兔的习惯。“一只种兔,一天喂一把兔草、一两饲料,32天就下崽、一个多月就长肉2公斤多,两个月就能卖。按现在的市场价格,一只兔能卖30多块钱,平均算下来,一只兔利润大约10块钱左右。”常年养兔的刘大爷的话给了街道领导很大的启发。
街道领导在多方统筹、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准让留守老人养兔这条路子。他们先通过召开党委扩大会专题讨论,集思广益。然后派出工作组入村调研走访,与老人们座谈,形成实施方案。最后选定试点,发动一部分村的留守老人试点养兔。亭坡村就是首批试点村。经过村委积极动员,目前已有34户留守老人开始养兔。
街道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创新思路,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养的活,卖的出。针对老年人劳力弱的特点,借鉴养殖大户的经验,创新以树叶、红薯、饲料、玉米等混合饲养,节省养殖成本;邀请畜牧局的技术人员来进行上门指导,加强兔病防治;与商贩签订定点收购协议,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以电话通知,让收购商上门收购;配套设立兔药、饲料、养殖技术咨询点,提高小兔成活率,增加养殖收益。
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加入到养兔的队伍中来,老人们平均每个月能有三四百元的收入,基本上形成通过养兔自给自足的局面,不但解决了老人们的经济来源,更充实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