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旧县乡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向特色和品牌要效益,根据实际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几品”的模式,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并且每年响应上级政府的号召,出台优惠政策,拿出大量支农资金发展特色农业,引导群众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目前,全乡30个行政村中有23个有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做到户户有亮点、村村有品牌。屯村铺村小葱种植经过不断调整优化,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高,已达到400亩规模,年产量300万斤,每年3月份春小葱收获季节,都有省内外小葱批发商前来批发订购,产品远销京、津等市和东北地区,供不应求;以北吉城和旧县三村为中心,共发展8个食用菌养殖专业村,并建立食用菌深加工厂一处,申请了无公害和有机产品认证,养殖面积达50万平方米,从业人数2600人,年产值近千万元,产品远销济南、广东、天津等地,鸡腿菇占据了北京90%的市场,并获得了定价权。以吉城二、吉成三、吉城四三个村为中心,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基地,扶植12个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发展苗木花卉栽植场1000亩,以本地优势苗木—-国槐为主,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现已成长为山东最大的国槐调拨基地,带动了全乡运输、餐饮等行业的兴起,促进了200余人就业。此外,山沃、浮粮寨子等村发展中药材种植,尹村发展核桃产业,大峨山、旧县等村发展大蒜产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除特色种植外,加工业和养殖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吉城四、旧县一、旧县四等村发展了纺织品加工、秸秆加工、畜牧养殖场等特色产业,经济效益日益提高,解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村一品”模式,推动了全乡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农业种植由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挑起了农村“致富大梁”,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刘征超 王笃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