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沙河站镇通过小调整,巧调整,让土地一茬变多茬,一亩变多亩,成功实现了土地收益的成倍叠加,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沙河站镇素有“东平粮仓”和“东有汶阳田,西有沙河站”的美誉,常年种植瓜菜45000亩,平均亩产值在3000元以上。但由于该镇人多地少,长期以来农民经济收入一直难有大幅度的提高。为破除发展瓶颈,推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经营,该镇积极与山东农科院、泰安亚细亚、东平农源农资、寿光国际蔬菜批发市场联合成立瓜菜合作社,并通过“订单农业”,对现有种植方式进行了革新调整,在确保农产品销路的前提下,调整种植有机芦笋1000亩,有机山药2000亩,丹参700亩,黄葵500亩,牛蒡23000亩,平均亩产值8000元以上;推行黄葵—青刀豆、土豆—玉米—娃娃菜、洋葱—西瓜—白菜、土豆—甜玉米—章丘大葱、日本大叶菠菜—甜玉米—朝天椒等二种二收、三种三收模式17800亩,平均亩产值过万元。
目前,在沙河站镇通过小调整、巧调整,真正让“一亩园顶十亩田”已变为现实,土地收益是传统种植模式的七到八倍,广大农民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关中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