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是研究在医学影像学的监控引导下,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直接治疗的学科。经导管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血管内超声成像、光学层析成像技术用于脑动脉硬化和脑血管狭窄的干预,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脑动脉瘤的弹簧圈填塞,严重的鼻出血及头面部富血性肿瘤的栓塞,血栓形成性脑血管病的超早期动脉选择性溶栓,颅内静脉血栓的溶栓,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脑动脉内膜夹层的修复及恶性胶质瘤的动脉内化疗等,都属于本学科范畴,其涵盖了血管神经病学的大部分内容。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一)血管内动脉溶栓术
  血管内溶栓有区域性动脉内溶栓、早期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和静脉窦接触性溶栓。区域性动脉内溶栓是用导管把溶栓剂注入病变所在的大血管内,所用溶栓剂剂量小、副作用小、操作简单易行,适用于颅内大血管栓塞和血栓形成,如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内。早期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即常规DSA明确血管闭塞部位后,用多侧孔的微导管选择性进入动脉栓塞处,在栓子前、后及栓子内直接注入溶栓剂,适用于颈内动脉以上的各分支大小血管的闭塞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是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静脉,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显示静脉窦血栓的部位和程度,从静脉送入导管于静脉窦处进行溶栓, 适用于静脉窦血栓形成。
  (二) 动脉血管成形术
  针对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90年代后期应用于临床的血管内支架植入成形术(stent  placement ,SP)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及椎基底动脉狭窄十分重要的手段,且以其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症广、并发症少等优越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勃勃生机。SP与药物、CEA和PTA相比,疗效极佳,且术后残余狭窄少,并可防止血管弹性回缩、血管痉挛的发生和动脉夹层形成。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0%以上,首次出血后的幸存者如果没有及时正确处理,3周内将有33%-40%的病人会发生再次出血,再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达80%。除非病人处于濒死状态,目前均倾向于早期行脑血管造影诊断、早期治疗。
  血管栓塞术主要应用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最初主要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其后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探索,适用范围日渐扩大。如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的栓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栓塞、头颈部高血运肿瘤的栓塞以及顽固性鼻出血的栓塞治疗等。临床实践证明血管栓塞术使以往许多认为难治或不治之症变得容易和可治。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全新的栓塞材料的不断问世,更使得这项技术的安全性更高、并发症更少。
                                            (林枫 李彦红 冯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