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接山镇突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抓班子、抓典型、抓机制,强力推进“强村固基”工程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镇党委和后口头村党支部被市委授予“泰山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刘所村党支部书记刘隆树、后口头村党支部书记赵同厂被县委授予东平先锋“十佳”优秀农村支部书记称号;村集体经济得到明显增强,农民群众得到了切实实惠。
“边角闲”变身“聚宝盆”。发展“边角经济”经营农村“三资”,拓宽村集体增收路子。实施“强村固基”工程以来,该镇以全县开展的“三资”清理核查专项调研为契机,充分挖掘村级资产资源,共清理出闲置可利用的荒山、荒滩、荒片、荒坡3717亩,变更或解除不合理经济合同21个,收回被非法占用资源1671亩。辛庄村清理出被他人占用的路边树权3800棵,债权债务清算后集体可收入8万元。后口头、刘所等沿河村开发荒滩发展产业,已见效益。以实现闲置低效资产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该镇推广了股份合作发展“边角经济”的作法,形成“集体+群众”、“集体+公司”、“集体+大户+群众”三个基本模式,目前在全镇全面推开,年内全镇各村利用路边、荒滩、荒片可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2万株,年均增加收入300万元。该作法得到市委、县委组织部认可并推广,5月21日全市“强村固基”现场会参观了该镇刘所、后口头、前寨子三个村发展“边角经济”模式。同时,按照“村级主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树典型、示范带动”的原则,各村立足村情,形成资源开发、项目带动、服务创收、股份合作、土地整理、资本经营六条集体增收路子。其中经济薄弱村苍邱二村成立服务队,安排村干部为8个苗木蔬菜种植大户提供劳务等方面的服务,村集体每年收取服务费6.4万元。姜庄村依托本村优质水源,准备利用集体积累,股份建设矿泉水厂,目前已经完成打井和水质化验,正在招商,项目建成后会成为集体持续增收途径。
“牧羊倌”转为“领头羊”。四项措施抓支部书记队伍,引领村级发展。该镇对村支部书记实行分类指导、定期通报、诫勉约谈、述职评议四项措施激发内力。把52个村分为模范先进型10个、积极上进型24个、甘于平庸型9个和畏难落后型9个,分别制定发展目标,村支部书记就年度发展目标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接受监督。半年和年底分别向村民和镇党委述职,接受评议,让支部书记身上有担子、有压力。每季度全镇通报工作进度,督促整体工作推进。对进展缓慢的,约谈支部书记,不称职的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对成绩突出的支部书记,按照集体经济增长部分10%的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今年来对发展欲望不强、工作开展被动的前寨子、麻子峪等四个村支部书记进行了诫勉谈话,取得一定效果。
“一肩挑”到“两肩扛”。市、县、镇各级给各村派驻第一书记,他们与村支部书记一道,携手并肩谋发展,牵手新农村建设。镇党委建立“第一书记”工作室,具体负责“第一书记”的服务、指导和协调工作。并为每名“第一书记”明确一名局乡级领导干部联系、一名“第一书记助理”协助,帮助支持“第一书记”开展工作,协调解决生活工作难题。除市县选派的13名“第一书记”外,该镇又从镇直机关事业单位公开选拔39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村村有“第一书记”。目前,13位“第一书记”共帮助村里建设公益项目12个,集体经济增收项目13个,涉及投资130万元。
“事后管”到“事前防”。该镇坚持从源头抓起,健全各项制度,强化事前管理,预防不良现象的发生。通过积极探索“三三治事”工作模式,推行村级管理程序化,在“决策、执行、监督”三个方面建章立制,即村级重大事项实行村民议事、两委主事、多方参事三个层面决策,建设项目实行公开招标、代表理财、群众监理三项程序执行,民生工作实行实地验收、张榜公示、年终述职三项措施监督。实行村级重大决策票决制,确保决策民主、管理科学。建立村章代管、村财镇管、合同联审等工作制度,加强了对村级经济往来的监管,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夯实坚实基础。
(颜丙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