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大羊镇在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中,结合市县选派第一书记实际,突出“三抓三提升”,扎实开展“强村固基”工程,有力地激发了第一书记的活力和创造力。
抓管理,建制度,提升“第一书记”工作水平。大羊镇在为市县“第一书记”搞好服务的同时,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两个创新:创新党员干部下基层工作机制,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创新“第一书记”工作与管理方式。实行“第一书记”与“第一书记助理”捆绑责任制。镇党委与他们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将集体经济发展任务进行细化、量化,逐步落实到个人,从各个层面加强对“第一书记”的锻炼,逐步提升工作水平。
抓帮扶,谋发展,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第一书记”到村任职的首要任务就是凝聚村两委班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该镇任职的“第一书记”通过多种途径确保村集体经济有所发展:以三资清理促集体经济发展。广大“第一书记”们从三资管理入手,增加村集体收入。冯大羊村第一书记孙建国协同村“两委”对三资使用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清查,全面掌握全村的资金、资产、资源状况。对60亩的河堤荒地进行了重新承包,用于栽植核桃苗发展核桃种植,为集体增收8000元。同时将本村的四眼机井进行承包经营,为集体带来6000元的经济收入。同时开展土地复垦,对20亩废弃宅基地进行复垦并对外承包,集体增收2000元。东三旺村第一书记刘德强在充分调研该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与两委协商,对面积达120亩的荒山李子山进行复垦,并将其投资给济南客商发展核桃种植,建设精品核桃示范园,种植香玲、元丰等优质核桃品种,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2万元。以土地流转促集体经济发展。冯大羊村第一书记孙建国在深入分析本村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交通、地理、土壤等优势确定了“特色种植业兴村”的发展路子,在全村发展核桃种植业,截至目前,已流转土地400亩,全部用来栽植核桃。市派响场村第一书记李钦雨,投资20万元,流转土地1000亩,建成了优质核桃基地。以招商引资促集体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广大“第一书记”充分借用部门优势,积极外出招商引资。苑庄村“第一书记”郭树军在任职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帮助下,引进了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220亩的山东鑫茂源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技术、设备扶持促集体经济发展。王庄村第一书记吕杰在派驻单位县水利局的支持下,向该村提供了价值20万元的打井设备,由该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带领6名村民成立了王庄打井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5万元。许村第一书记刘明锁在派驻单位县农机局的支持下,为该村争取一台玉米秸秆压块机,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
抓民生,办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俗话说,“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该镇“第一书记”的工作较好的诠释了这点。泉沟村第一书记李兆会了解到该村多年以来没有打出一眼井的现状后,邀请山东省地质科学院专家到村物探找水,通过详细勘察选定在泉沟村半山腰一处位置打井。经过打井队的努力,在220米深处终于打出一眼井,每小时出水60立方,完全能满足群众灌溉用水。随后,李兆会又为该村配齐了泵房、供电设施等。同时,筹资4万元配套供水管道2000米,中间开口26个,累计总投资20万元。响场村第一书记李钦雨投资40万元,加固防渗塘坝1座,解决了长期困扰核桃基地发展的农田灌溉问题;投资40万元,硬化核桃旅游观光环山路一条3000米。冯大羊村第一书记孙建国任职后,首先对3500余米的“生产路”进行整修,极大方便了群众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对上争取资金4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2000米。投资22万元,对主要道路进行绿化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16盏,粉刷中心路两侧墙面800米,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协调资金3万元改造排水管道1000米,解决了村居排水不畅的难题。 (王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