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这天,东平街道东海子村东面的山坡上,人头晃动,不到一天时间,漫坡的核桃就收获完毕。看着那堆堆核桃,果农们喜笑颜开。此时,由合作社和经纪人牵头,一个个外地客商也瞅准商机进军山里收购,刚刚脱皮的核桃每斤就卖到20元,一个绿色银行正在这里发展壮大。
  让劣势变优势。核桃是东海子村的主导产业,有近17年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达1260亩,其中盛果期面积900亩,年产量在40万斤左右。村支部书记李华介绍说,村里有一半土地是半山区,发展传统产业没有优势,街道让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将适合在山地上种植的核桃作为富民产业来培育,实施退耕还果战略,让干鲜果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为保证核桃的质量,在采收过程中,严格要求采摘时间,禁止使用核桃漂白剂,保证核桃的品质,打响品牌效应。“核桃既有补钙、补脑的功效,又有耐储藏、耐运输的好处,省工省力,也适合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多挣钱,核桃树真正成了山村农民的摇钱树!”分管农业的办事处副主任王长东在介绍核桃产业时一脸兴奋。据统计,该村现已发展的1千多亩的核桃产量达到63万斤,可为群众带来1千万元的经济收入。通过发展符合山区发展道路的核桃产业彻底扭转了该地区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为辖区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让科技成主流。以前,该村核桃规模虽然大,但由于农户的科学素养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管理阶段。面对这一现状,东海子村按照科技兴村富民的思路,邀请专家到村进行示范指导,就地为农户“把脉”、开“致富药方”,大力培养农村“土专家”、“林秀才”和种树能手,使其担任科技推广“二传手”,发挥其示范带头和科技推广作用。为让核桃成为名优产品,该村坚持走生态道路,在施肥方面,多用农家肥。在农药使用方面,尽量减少使用化学药物,坚决禁止使用灭草剂,对狗尾草等杂草采取人工拔除的方法,对刺蛾等果树害虫使用杀虫灯灭虫。该村还十分重视新品种的引进,在市林科院的帮助下引进了美国强特拉、希尔、维纳等核桃新品种,为核桃产业大发展奠定优良的品种资源基础。
  让实验为经验。为探索“林下经济”的实际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为村集体增收寻找一条新路子,该村在千亩核桃林里进行立体种植模式“实验”。充分利用核桃生产中空闲时段、株间空隙,用好“时间”差和“空间”距,在核桃树下大规模发展黄芩、鸡腿菇、香菇种植。据了解,该村种植中草药黄芩80亩,每亩产量在1000斤左右,每斤市价为3元元,村里计提0.2元/斤,集体可增收1.6万元;种植30亩食用菌,可产食用菌2.4万斤,每斤市价为5元,村里计提0.2元/斤,可增收4800元。另外,该村探讨建立了“科研单位+公司+村集体+农户”四位一体的运行模式,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公司提供种苗、统一回收,村集体联系科研机构、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户按照要求统一种植管理,每亩可增收2000元。
                   (侯存国)